长江商报消息 环评不过关,哪怕投资商就要开工建厂了,也坚决说“拜拜”
本报讯(记者 陈志鹏 郑玮 通讯员 邱波)一谈县域经济,招商引资都是头等大事。至于生态先行、民生优先的绿色GDP,则在现实发展中阻力重重。以浠水县散花镇为核心的鄂东滨江新区在一年内却“三拒”总投资额38亿元的项目入园,为的就是坚守生态红线。
近日,省发改委在调研鄂东滨江新区时,浠水县党政负责人讲出了这个故事。
“其中一家浙江企业从事黑色金属延压,首期投资超12亿元,这是大项目。”该县县委书记吴烨说,该项目是从武汉转移过来的,但在环评时发现涉及到重金属污染的处理问题,最后只得让它退出。
去年6月,山东省一家生产钛白粉的化工企业,同样因环评不过关遭遇“闭门羹”。该企业首期投资超7亿元,土地出让金都已经打到账上了,选址也定了,但最后在环评环节发现其工艺不达标,县里果断请它离开。
散花镇是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在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和产业定位的时候,立足争创高新技术开发区,起点较高,仅制造机器人的企业就有三家,对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设立“负面清单”,不允许进入。
“第三个被请走的是长江对岸黄石市一家选矿企业的配套项目,首期投资也是几个亿。”吴烨称,该项目在2012年底合同都签了,土地都征了,2013年都准备开工了,环评发现,工厂会威胁到当地面积两万多亩的策湖湿地公园和水源,一些资源加工、机电等项目都对生态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只能放弃。
吴烨坦言:“确实有压力,多方面的压力,但最大的压力是生态压力,污染项目落地了,GDP上去了,群众不满意”。
省发改委战略规划办副主任王培锦表示,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搞城乡一样化,核心是给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其中生态是重中之重。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