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车在离开建筑垃圾消纳场前,都要经过“洗澡”程序,以避免残留渣土对城市道路造成二次污染。本报记者 刘源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洪山一低洼工地变身消纳场,填坑的省钱了,倒渣土的也省钱了
本报讯(记者 崔晶晶 通讯员 叶火生 杨希)武汉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建筑垃圾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大量新增建筑垃圾无处“安家”。昨日,武汉市最大建筑垃圾消纳场亮相,总消纳土方量数为100万方,能有效扭转江南地区“建筑垃圾围城”局面。
该消纳场位于洪山区文化路,共占地312亩,若每天“敞开肚皮吃”,能“吃掉”武昌区与洪山区近20个正出土工地半年的建筑垃圾。
该消纳场原为一工地洼地,因平整土地需消纳大量土方进行回填。该工地单经理说:“我们曾以综合成本1000元一车从江夏区买黄渣土,最便宜的黄渣土也要600多元一车。”
洪山区城管委今年初还四处征集建筑垃圾消纳场,要求该场地是具有自然低洼地势的山坳、沟壑、采石场废坑等。
单经理表示,经过城管部门牵线搭桥,这个工地变身为建筑垃圾消纳场,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二次利用,不仅自己工地买渣土成本大大降低,也缓解了城市建筑垃圾无处消纳的矛盾。
此外,文化路建筑垃圾消纳场还安装了全自动冲洗设备,避免车辆进出多带泥污染路面的情况发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