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从武黄高速驶入黄石市区的第一条路“迎宾大道”起,沿途的路牌上都标注有市级机关的方向,这在其他城市很少见;更少见的是,黄石市“四大家”大院从本月起向社会全面开放,市民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随意进出。(详见本报今日A03版)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官僚作风曾久为群众诟病,“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门禁森严,也是人们对于机关大院的固有印象。而黄石市“四大家”大院本月起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市民可在规定时间内随意进出,无疑会拉近民众与机关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权力伦理的体现。
机关大院用地本属划拨性质,权力为民而用,更是毋庸赘言。在安全和正常办公秩序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机关大院向社会全面开放,也是其公共性的彰显。机关大院环境通常不错,自公告开放后,市民可来晨练健身,可来散步遛弯,乃至应急方便,当然,也包括了参观,尤其是到炎炎夏日,也是避暑休憩的好所在。这样,也就实现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当然,机关大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利好远不仅限于此。在去年6月1日前,黄石市机关大院也是有武警站岗,出入“认证不认人”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半封闭式的、与民众有所隔离的“孤岛”,包括“信息孤岛”。而去年6月1日起,改武警站岗为保安守门,如今又由“半封闭”转为全面向社会开放。民众可以自由出入,散步、参观,也就可以消除既往机关大院予人的“神秘感”,干部办公室面积是否超标、公车配备是否超标等问题,民众也可以得出比较直观的认知,进而更好的实现监督;同时,随着机关大院与民众的“亲密接触”,干群关系的拉近,也便于领导干部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进而施政行为更接“地气”。即此而言,机关大院向社会全面开放,是施政自信的展现,以及对于严格依法行政、接受群众监督的宣示。
事实上,在机关大院是否开放问题上,也曾引起关于安全、信访等事情的讨论。黄石市一位主要领导只说了一句话:“要相信自己,相信群众”。而近日虽然也曾有带着“上访”目的的老人过来,但也就是进来转转,最后也不知道该找谁,当是散步又走了;而如果有“群访”等情绪比较激动的,也将会有信访局工作人员引导去信访大厅。据不完全统计,近日每天均有上百人进入,但压根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
只有信任群众,建立干群之间的互信,才能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隔阂的消除、问题的消弭,达致良治。机关大院全面向社会开放,既是对群众路线的践行,也是打造阳光、透明服务性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然,机关大院向社会开放,消除形式上的干群隔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良好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要将群众路线的践行推向深入,在“简政放权”大背景下,也还在于政府权力的“瘦身”,“权力清单”的晒出,更好地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举凡关涉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的制定,摒弃“关门决策”,而是通过事先听证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吸纳民意,求取“最大公约数”等。惟其如此,才能“形神兼备”地收获改革红利,在官民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政良治”。
■本报评论员于立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