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亩地的菜烂在地里,潘家湾镇肖家州村的李中卯一脸愁容。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黄敏 摄
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4月28日,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初步构想到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条“经济带”走了近30年,30年里,湖北依托长江流域中心位置,发展起多个特色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样本凸显,今日本报推出《长江经济带 中国新引擎》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黄敏
这一季的包菜已到收获的尾声,紧跟着种下的南瓜和冬瓜已长出藤蔓。这里是嘉鱼县潘家湾镇,紧邻武汉,因种植蔬菜而闻名。
今年,各地风调雨顺,蔬菜丰收。作为菜场里的“大路菜”——包菜首当其冲,价格遭遇重创。
李中卯,47岁,潘家湾镇肖家州村菜农,种了25亩包菜,低价卖了6亩,其余全部烂在了地里。9月将成熟的南瓜和冬瓜,同为“大路菜”,到时能卖出什么价钱,他心里也没底。
相邻的四邑村,46岁的蔬菜大户张太军却很坦然,最近,他正在“潘家湾新农果蔬科技园”忙活,科技园内要种植高端反季节蔬菜,赚有钱人的钱,并带领村民复制大棚模式。张太军单枪匹马闯出来的路,也将是潘家湾镇未来的蔬菜种植转型之路。而潘家湾的野心,远不只农业,而是依靠西临长江的天然地理优势,四化同步打造“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目前,当地的畈湖工业园已有企业入驻,将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同时,临江的港口也已开建,发挥长江的优势,让未来的产品通江达海。10年内,潘家湾镇计划打造成中部地区新兴港口城市,并最终实现建成华中地区有影响的产业新城、重要的临港物流中心的远景。
当然,作为老牌蔬菜名镇,目前农业现代化的转型,或是当地产业升级的头等大事。
北寿光 南嘉鱼
4年前,全镇蔬菜产值2.7亿
清明已过,位于潘家湾镇肖家州村的蔬菜交易大市场非常冷清,这栋3层大楼内,一楼多个物流公司门面大门紧闭,楼前的空地上见不到前来运输蔬菜的货车。市场负责人介绍,这是市场的一期工程,二期三期正在筹建中。
武嘉公路连接武汉和嘉鱼,两旁的田地内,包菜已采收完毕,农民早已把南瓜、冬瓜的种子播下,等待新一季的丰收。
“卖包菜的旺季已经过了,每年春节过后到4月份,外地过来运输包菜的车一辆接一辆。”潘家湾镇镇长鲁辉说,嘉鱼临江,又属亚热带湿润性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对农作物是一份格外的机遇。同时地理位置上又紧邻武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潘家湾的农民便开始由种水稻改为种蔬菜,不少农民因此发家致富。当地菜农也一直沿袭着多年的蔬菜种植习惯——一年两季,上半年种冬瓜、南瓜,下半年种包菜、白菜,全是“大路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潘家湾在蔬菜界享“北有寿光,南有嘉鱼”的美誉,这里的嘉鱼主要指的是潘家湾镇。据潘家湾镇政府网站记载,201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9万亩,复种面积25万亩,年产蔬菜55万吨;创产值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8%。
“到今年,潘家湾蔬菜种植面积接近10万亩。”镇委书记周亚澜说。该镇肖家州村书记罗虎也告诉记者,前两年,蔬菜行情好,家里20多亩地,一季就能挣10万块钱。
菜长好 只管数钱
一户村民25亩地能挣十几万
47岁的肖家州村村民李中卯,他的25亩菜地位于长江边,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他们两口子从村里租下了这块地,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凭着夫妻二人的力量,将荒地开垦成了良田。
他们的辛苦,也带来了回报。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这块菜地,让他们家大赚了一笔。
“菜长好了,合作社的人把钱拿过来,其他的都不用自己操心,只用在家数钱就行了。”李中卯描述那两年,不像是挣钱,更像是“捡钱”。
那两年,蔬菜市场行情好,包菜每斤能卖到8毛钱。李中卯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收包菜8000到10000斤,一亩地就有七八千块钱的收入,除去成本,他的25亩地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前两年,挣了点钱,干劲也足。”
赌博式的等待
行情下跌,宁愿包菜烂在地里
然而,前两年包菜的好行情,未能延续到今年。在“赌博式”的等待中,李中卯今年一败涂地。
去年10月份种下的包菜,只在12月份时按照6、7毛的价格卖了十来天,之后价格便直线下降。“前两年都是清明时,价格卖到最好,我想再等等。”李中卯说。
到了今年3月,包菜价格已跌至三毛八一斤,李中卯忍痛卖了6亩地的菜。还有近20亩地的菜,还没长好。它们生长的过程,也是菜价不断下跌的过程,此后,价格没再回头,直至所有包菜烂在地里。
5月1日上午,李中卯骑着摩托车,带本报记者去他的蔬菜地里看看,挨着长江的堤坝两旁是成片的菜地,有的菜地已经翻耕过,黄土暴晒在太阳下。而有的土地,还是一片片绿色,除了杂草,便是还未砍下的包菜。
李中卯蹲下来,翻开一颗外表叶子已经烂掉的包菜,但里面的菜叶还很新鲜。“除去外皮的包菜,还有人收,但价格很低,6分钱一斤。”除去人工等费用,仅剩每斤1分钱的利润,他宁愿菜烂在地里。
更重要的是,这1分钱,远不及他种地的成本。李中卯给记者算起来,一亩地租金150元+种子140元+复合肥500元+农药40元+请人锄地100元=930元,“这还不算自己的人工成本。”
和李中卯同样受损的,还有他的两个兄弟。如今,两个兄弟都已外出打工。因儿子残疾,李中卯只能继续留守。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