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潘家湾新农蔬果科技园。
长江商报消息 村书记的无奈
投资建蔬菜基地,村民都不干
肖家州村村书记罗虎也种了20多亩包菜,在价格还在1毛多的时候紧急出手,勉强保了个本。作为一个资深菜农和村里的带头人,在他看来,“保守”是当地菜农无法左右年成的根源。李中卯承认,他们种菜,遇到好年景,就大赚一笔,否则就颗粒无收。
原本,转型可以在当地提前推进,但因当地人的守旧,至今,这里都是靠天收。说到这个问题,罗虎一下提高了嗓门,“镇里本来准备投500万在村里建设蔬菜基地,种植黄瓜、茄子、草莓等,但是村民都不干。”
罗虎说,镇里本想在村里向村民租200亩地,1亩一年1000元租金,村民们去帮忙种,一天100元劳务费。“开现场会时,70%的村民都同意了,还有30%的村民,我们准备慢慢做工作。哪知道,只隔了一晚上,所有人都不同意了。”
“如果我有钱,真想带大家去山东寿光看看。”罗虎一脸无奈,前几年,外地受灾,镇上的蔬菜普遍销售较好,但如今如果村民不转变想法,继续种“大路菜”,是肯定赚不到钱的。
事实上,在潘家湾镇已有人在新型农业的路上走得很远。
大户的尝试
兴建科技园,年产值将上千万
46岁的张太军是潘家湾镇四邑村人,他在当地以“有远见、敢想、敢干”著称,也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
当大多数菜农为烂在地里的包菜一筹莫展时,他正在为自己的“潘家湾新农果蔬科技园”忙活。按照规划,科技园占地260亩,建设冬暖棚66个,以种植各地反季节有机蔬菜为主,种植面积220亩,包括葡萄、草莓、蓝莓、小甜瓜、西红柿和茄子等20多个果蔬品种。同时,实验开发用地20亩,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鱼池20亩。基地总投资1533万元,基地建成可年生产果蔬384万斤,年产值1450万元。
而在潘家湾镇,张太军很早就是个传奇。他10岁丧父,13岁时每天放学后卖冰棒,一天能挣3到5块钱;开过餐馆,做过农机,上世纪80年代时,年收入已过万元。
2007年,张太军开始种植蔬菜,但当时他连蔬菜品种都不认识。通过流转、租用等方式,第一年他便种上了500多亩地。但碰上金融危机,统统都赔了。
第二年,张太军想到调整产品结构,他在全国市场上跑,先后去过山东、广东、黑龙江等大大小小10多个地方,参加农业博览会,查看新品种,了解市场行情。“最开始,我向菜贩咨询品种,都没人愿意说,然后我就把这种菜的所有品种买回来,将种出来的菜做对比,找准品种。”
前后折腾了三四年,张太军相继淘汰了10余个品种,水果型娃娃菜、水果型甜玉米和水果型甘蓝实验成功。而这几年,为了选育理想的品种,张太军亏了300多万,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连盐都买不起。
成功转型
引进反季节蔬菜,复制大棚模式
摸清了种植规律后,2012年,张太军种植的1700多亩地蔬菜,赚了200多万;去年蔬菜行情波动,大家在亏时,张太军也收入了100多万,加入张太军合作社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土地面积达到了5000亩。
4月份一直在下雨,科技园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搭建大棚的钢材堆放在路边。“你年底过来,这里会是另一番景象。”张太军的记录本上,详细记载着要种植的果蔬品种,他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子玉,是葡萄的品种之一,紫色,像牛眼睛一样大,售价20多元一斤;‘一边倒’桃树,丰硕的果实甚至能挡住枝叶,让人看到的只有桃子,看不到树;甜瓜绿宝,密封着放在房间里,整个屋子都很香;大尖椒,有手臂长,前面甜,中间微辣,后端辣……”这些新品种,张太军全部是从山东寿光等地引进的。
“种高端反季节蔬菜、精细菜,赚有钱人的钱。”张太军指着大棚中间的过道说,路边会种上葡萄,形成绿色长廊,人就在葡萄藤下走,市民可以过来采摘蔬果,园区附近还将建农家乐,摘累了,有地方休息。
此外,这些蔬果可销往宾馆,做成大礼包售卖;开淘宝店、微店等在网上销售;在县城开直销店,需要送货上门,多给点运费就行。
大棚蔬菜需要资金和技术,农民不敢轻易尝试,张太军也纠结了很久,想搞又怕不成功。今年过年时,他从初二开始跑市场,去过安徽、陕西等地,看别人的种植模式和效果,最终决定一搏。
张太军介绍,大棚模式可以复制,自己先尝试,将来带领村民转型种设施蔬菜。
专访
潘家湾镇镇委书记周亚澜——
培植“潘家湾”品牌拉长蔬菜产业链
本报讯(记者 黄敏)潘家湾老牌蔬菜名镇转型,政府的力量在哪儿?近日,潘家湾镇委书记周亚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的重点在打造“潘家湾”品牌,创新营销方式,引入电子商务;同时建设冷库,使蔬菜能有地方存放,错峰上市,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
潘家湾镇委书记周亚澜,在镇政府工作了8年。他说,潘家湾蔬菜转型,政府要做好6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兴修沟渠。“以前,菜农运菜出去,要先用小三轮,再用板车运到大路上的货车上,运输成本很高。”现在货车直接能到田间地头,装车就能走。
政府培植品牌,目前镇里已注册“潘家湾”商标。“品牌推广、维护费目前都由政府承担,后期准备向全国品牌冲刺。”周亚澜说,菜农使用商标必须遵守规则:推广新品种;种植模式先进;检疫达标,不能让一棵菜毁了全镇人多年奋斗换来的金字招牌。
抓市场,蔬菜营销引入电子商务,政府会免费帮5到8户菜农建立淘宝店、微店,进行试运营,然后在全镇推广。
将合作社从农户抱团,建成股份公司,协调产、供、销。周亚澜介绍,政府引导成立农业公司,然后引入经纪人入股,最后推向市场。
政府计划在潘家湾建设6000吨的冷库,蔬菜成熟后,放进冷库,错开上市时间,这样价格才能有保障。“目前,有3000吨的冷库已建成,但因为属于国有,一直没投入使用,政府准备从所属单位手上租来使用。”周亚澜介绍,另外3000吨,主要依靠种植大户建设。冷库的建设也是“潘家湾新农蔬果科技园”的二期工程,投资600万,还包括农家乐、成品包装车间、配套冷链物流和技术培训基地,科技园将是潘家湾镇集科技示范引导、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点。此外,政府还将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对蔬菜进行深加工,增长产业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