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免职“马拉松”背后有无不能说的秘密?

免职“马拉松”背后有无不能说的秘密?

2014-05-08 02:42:0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湖南省隆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局长许又展被副局长李志龙实名举报,2013年11月邵阳市纪委调查后,建议邵阳市质监局对许又展免职处理。但邵阳市质监局和湖南省质监局在落实这一免职建议时,经过160余天层层“报批”后,才走完“免职”程序。在纪委建议免职期间,“问题”局长许又展还被要求以领导身份,继续主持隆回县质监局的工作。而这起免职事件,也被网友称为罕见的官员免职“马拉松”。(5月7日《法治周末》)

就官员免职需要多长时间来说,的确没有定论,随意性也很强。我们见过短的,那可谓“亮瞎双眼”——陕西省商南县在广场问政中就可以当场免掉干部,正厅级干部雷政富从曝光到免职仅仅用掉63个小时。当然,我们也见过时间比较长的,譬如李志龙。不说从举报开始,就是从免职处理开始,走个程序也走了160余天,这样蜗牛般的速度,想不引发争议与质疑都难。一个免职程序走了这么久,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事实上,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第56条规定,对公务员的处分有六种,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免职并不在其中,而免职的时间长短,同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对一名官员进行免职,其具体时间要多久,就看程序什么时候走完。程序一天走完,免职就一天结束,程序一年走完,免职就一年结束……这样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做法,并不妥当,也会消解制度善意。

众所周知,就免职需要的时间来说,太短太长都不正常。太短了,难免是为了敷衍舆论。正如专家所言,免职是一个中性词,官员升迁前也会免职,再加上免职后火速复出的例子屡见不鲜,假若免职是一张挡箭牌,火速免职自然难以令人信服。而免职时间太长呢?则难免让人猜测背后有无博弈。

本来,干部的任免有一整套的程序。在严格遵循这套程序的前提下,对官员的免职,既不能是羞辱式的当场免职,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法治的一种践踏;也不能实行“拖字诀”,这不仅有敷衍塞责之嫌,更有可能戕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既然我们要打造法治社会、法治政府,那一切就应该回归到法律渠道,在官员的免职上,既要避免领导干部情绪化地免职下属,也要杜绝一些地方的“拖延症”。

就如今来说,对这场免职“马拉松”,公众更为关注的是,这背后有无不能说的秘密?这不能靠公众去猜测,只能靠相关部门去调查。如今,公众质疑满地、焦虑不已,就因为害怕这背后有着猫腻,有着不为公众所知的违法违规问题,此时,只有真相才能纾解一切。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与答案。与此同时,完善制度设置,为免职设置一个必要的时间期限,也应提上议程。只有健全监督体制了,一些涉嫌贪腐的官员们才会无机可乘。

■杨燕明(云南 职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