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柯美杰 通讯员 张继文 刘耀国
“长江过了我们富池,就到江西九江了。”阳新县富池镇党委书记陈新华说,富池是长江湖北段最后一站,因扼鄂赣咽喉,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计划经济时代,富池一度很红火,国家、省市大中型厂矿企业30多家,富池镇近6万人口几乎都是准产业工人。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富池矿山资源逐渐枯竭,曾一度衰落。
2010年富池人加大招商力度,2011年提出沿江开发,加快工业园建设,2013年阳新滨江工业园获省发改委批复,富池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在提速,富池人正乘势而上,打造产值过300亿的工业园,争取进入全省乡镇50强。
1979年矿产资源
七八十年代已有数百家厂矿企业
站在富池镇的长江边上,富池化肥厂退休工人李子林回忆:“以前从我们这可以直接坐轮船到武汉、九江等地,江边人来人往,可热闹了。”后因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曾经风光的长江客运慢慢衰落,大多更是停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富池镇域经济一度迅速崛起。”在富池镇副镇长王敏看来,该镇过去大多依靠矿产资源,难以持久。
富池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第三大黄金基地,铜储量丰富,达100余万吨。从1979年开始,富池人还先后创办了麻纺厂、棉纺厂、黄沙公司、造船厂等几百家厂矿企业。加上30多家中央、省、市驻富池大中型厂矿企业,富池一度形成以建材业、矿产业、轻纺业为主的支柱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到1990年初,由于铜价下跌、企业体制不活、生产能力下降,加上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部分企业机器停转、工人解散、工厂倒闭,富池镇的经济犹如负重的木帆船,在大风浪中摇摆不定。
2010年化工优势
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建医药产业园
矿产枯竭,富池如何转型?2010年,武汉要求所有化工企业迁至三环外,富池及时抓住了机遇。同年,武汉武药制药有限公司搬迁至富池。
正是这次产业转移,让原先年销售仅两亿元的富驰化工(前身为富池化肥厂),发展为产能过百亿的医药化工产业园。也是这一年,武药制药与湖北化工共同组建湖北远大富驰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汪宇说,富驰化工从过去化肥生产扩大到农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制药为一体的综合化工企业,其中牛磺酸产量居全球第一。
“这不仅是引进一个企业,而是产业。”王敏说,正是利用改制后的富驰化工建起了医药化工产业园。武药集团进入富池后,投资已超6.6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达15亿元,预计经济规模50亿元。
目前,医药产业园总面积为2.2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远大医药集团为龙头,10多家企业组成的医药化工产业群,园区产能突破100亿元。
2012年循环经济
建起2.8平方公里循环产业园
2011年我省联合湖南、江西等地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富池地处长江鄂赣咽喉之地迎来发展新机遇,但仅靠一个医药化工产业园远远不够。
经过谋划,2012年,富池镇建起2.8平方公里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承载建筑材料、固体工业废料循环利用等加工制造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循环产业园占地200亩,黄石翔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厂房已建好,6月将投产。该公司董事长石义航说,公司年回收40万吨工业废物及电镀污泥,可产冰铜1万余吨及金、银等贵金属。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8亿元。
王敏介绍,目前园区内娲石水泥、城航磨料等企业共10家,一些企业之间已经实现循环生产。翔瑞公司回收工业废物,提取有用金属后,产生的废渣作为城航磨料的原料,经城航磨料生产的磨料再作为水泥的添加剂,用于娲石水泥厂及搅拌站。
2013年滨江小城
家门口就业月薪三千
医药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也给富池村民带来了巨变。“我以前在宁波打工,去年开始在富驰化工上班,月薪近3000元。”洪声水是富池镇金堡村村民,之前长期在外打工,虽工资稍高,但开销大,基本存不了钱。
金堡村正好地处医药化工产业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新介绍,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发展不仅方便了村民,也让整个村子富了起来。”
陈建新说,目前村集体年收入达400多万元。村委会为所有老人买了养老保险,60岁后每月可领1000多元退休金,合作医疗费由村集体支付。去年金堡村还投资720万元用于建设路边绿化、游乐园、老年活动中心等。
“不但村里有钱,村民也富起来了。”陈建新介绍,目前该村已有87户建起了别墅,128户住进了电梯房。
王敏说,富池还引进了房地产开发商,建设集商贸、餐饮、购物、休闲、商住于一体的21层城市综合体和20层的高档住宅小区,并融资800万建设了“富池广场”。
“富池正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打造滨江小城。”陈新华介绍,富池正在规划建设羊赛湖新区,力争今年开工建设,新区一旦建成,将实现再造一个新“集镇”。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