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十一”期间每日客流超千人,节后不到百人
■本报实习生 杨玲玲
见习记者 魏凡
“‘十一’黄金周过后,客流量锐减,收入少得可怜,每天亏损额1万元左右。”东湖猴岛一位负责人说。
近日,记者走访武汉周边各大景区发现,“十一”黄金周前夕,为了抢占黄金周旅游市场,不少景区纷纷投入资金,兴建各类旅游配套设施;节后,投入的资金还未收回,新建的旅游资源却遭遇了闲置的尴尬。
东湖猴岛每天亏损1万元
今年10月1日,华中地区最大的猕猴驯养及表演基地东湖猴岛正式开园。东湖猴岛占地4.2公顷,位于楚风园,与东湖海洋世界隔湖相望,园区分为猴戏剧场、十二生肖、亲猴森林、猴子看守所、猴子荡秋千、猴子戏水、锦鲤池、商亭、斗鸡台九大板块。
“开业前,景区试营业了几天,市民可免费入园,一度造成了梨园广场周边交通大堵车。没想到节后游客量急剧下滑,工作日的客流量不足百人。”猴岛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期间,园方统计的实际入园人数远远超过官方数据,达到1万余人,创收六七十万元。
前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猴岛入口处,经过一个小时的统计发现,游园人数仅为22人。
“本来预计3年收回成本,现状却让人担忧。”猴岛负责人介绍,猴岛集散养、驯化、科研于一体,正式开园之前投入已达1000万元。其中,仅“猕猴驯化”一项,每年投入就超过30万元,包括租金、伙食、工资等在内的每日开园成本达到1.5万元,“目前,园内共有7个训猴师,仅员工工资成本一项每月就达16万元。”
据了解,东湖猴岛的门票为60元/人,超过65岁的老人及1.2米以下的儿童免票,1.2米-1.4米的儿童、60-65岁的老人(凭老年证)、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享受半票优惠。
“平时一天入园不到百人,周末如果跟学校等机构合作,入园人数能达两三百人,算下来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差不多五六千元。”该负责人介绍,减去门票收入后,每天还是要亏1万元左右。
此外,同样为“黄金周”新修了配套设施的木兰天池景区,斥资数百万元修建了能同时容下1200多辆汽车的大型停车场,“黄金周”过后,景区逐渐“退烧”,停车场不可避免地遭到闲置。
为吸引淡季游客 景区绞尽脑汁
节假日后,旅游资源闲置的现象并不新鲜,也非特例。2006年10月20日,由于游客数量减少,乌鲁木齐与柳园(原敦煌火车站)之间的旅游专列停运,直到2007年4月至10月才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再次恢复运营;西藏、海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正经历着淡旺季两极分化之苦:90%的游客选择旺季出游,而淡季接纳的游客仅为全年的10%。
即使是在国外,旅游设施闲置的现象也屡有出现,2012年《第一财经》的报道指出,耗资130亿欧元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会场雅典奥林匹克公园,不仅没有了当年的热闹繁华,而且显得异常荒凉,入园处的多处公共设施被荒废闲置。
景区锋季、旺季、淡季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接待矛盾,让各景区负责人也伤透了脑筋。
“一方面与房车出租公司合作,引导游客参观园区,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场,甚至为外地游客提供住宿;另一方面与学校、幼儿园展开合作,吸引学生来此秋游。此外,还做了不少促销活动。”东湖猴岛负责人表示,“这让周末游客人数有所提升,但依然弥补不了工作日的亏损。”
木兰天池景区为唤起游客出行热情也颇费苦心。据了解,借助当地农副产品,景区推出了“农趣园”、“芦笋园”、“草莓园”、“板栗园”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体验游”项目,力争在淡季获得一定受益,扭转入不敷出的局面。
■专家
应由“黄金周”
走向“带薪休假”
针对当前旅游设施闲置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舒伯阳教授认为,大部分旅游设施闲置的原因,还是市民患了“黄金周后遗症”,即绝大多数人在“黄金周”长假消费过度,节假日后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再去旅游消费,“如果‘带薪休假’不能落到实处,节假日后,旅游设备激活遇尴尬的现象仍不能从本质上得到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也认为,不论是民间,还是国家政策,都应从“黄金周”向“带薪休假”转向。
如何盘活闲置的旅游资源?舒伯阳认为,首先,应提倡资源差异化,强化规模资源整合程度,加强产品转型升级,从传统的、静态的、陈列式的观光旅游延伸到新型的、动态的、体验式的度假旅游;其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化解锋季、旺季、淡季的接待矛盾,以达到旅游资源的季节均衡利用;此外,旅游景点还可以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启用价格杠杆实现市场调控。
算账
每日亏损:1万元
猴岛每日开园
租金、伙食、工资等 1.5万元
门票:60元/人,儿童免票或半价
工作日游人:不足百人
周末游人:两三百人
每日门票收入5000元—6000元
成本
收入
亏损
前日,东湖猴岛内,20余名游客观看训猴表演。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孙辰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