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毒胶囊事件”促药品安全探讨升级
本报讯(见习记者 魏凡 记者 罗义)2012年,一场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毒胶囊”危机让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前不久,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9000万粒“毒胶囊”去向不明。人们对药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给我省胶囊产业带来机遇,一批专业化、自动化、规模化的胶囊企业则乘势而上,而湖北长江星医药胶囊有限公司(下称“长江星”)则是这批企业中的一个典型。
中国空心胶囊年需求4000亿粒
“毒胶囊事件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是个机遇。”长江星总经理张兰告诉记者,“行业标准的不规范,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不少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加工生产的空心胶囊大量流入市场,这些都是‘毒胶囊’的源头。而该事件之后,人们对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标准、高安全性的企业越来越受到欢迎。”
“最明显的变化是,该事件后,许多制药企业对辅料的安全、种类、毒害性也很关注,他们会问我们使用的是什么原料、有无毒性、是否安全等。”张兰说。
他还介绍,每年全球空心胶囊市场需求达上万亿粒,其中1/3在中国。“中国不但是空心胶囊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他说,由于规模大、市场集中度高,大型跨国企业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而在中国4000亿粒的市场上,却有上百家胶囊企业在拼杀,其中广州、深圳、苏州等地企业年销量则占了半壁江山。
出厂需符合30余项国家标准
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用辅料,空心胶囊将随药品一起进入人体消化系统,最终被人体吸收,它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据了解,长江星目前共有7个规格的胶囊产品,共有35条生产线,年产量达200亿粒。此外,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生产植物胶囊的胶囊企业之一。
日前,记者在该公司的生产线上看到,一位身着消过毒的专用工作服,头发、耳朵、鼻子都被遮得严严实实的工作人员正在监测胶囊质量。他告诉记者,“这个车间按照国家药品C级洁净区建设,进出需要经过5次消毒。”
“从原料进厂到包装出厂,要经过上十道安全监测,需符合30余项国家监测标准。”张兰介绍,“一粒胶囊出厂,需经过原料监测、溶胶、配色、制造、分选、印字、抛光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保证安全。”
他还介绍,“为了保障安全,我们选用的是进口原料,成本比市场上的一般胶囊要贵上十元至二十元。但客户都很信赖我们的产品质量,销量稳定增长。”
利用自有平台帮客户销售
胶囊因服用方便、易于崩解、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味感、有利于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等优点,成为广受市场欢迎的药品形态。但我国胶囊产业发展面临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部分企业开始在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控制、原料采购等环节打起了小算盘。
而对于长江星胶囊医药有限公司来说,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据了解,长江星胶囊医药有限公司为湖北长江医药集团旗下6家分公司之一。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有更好的“绝招”。
“我们一方面把我们的胶囊卖给制药厂家,一方面将货款用对方产品进行抵付,利用自身平台帮对方销售。”长江医药集团董事长罗明介绍,目前,销售是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该公司旗下还有数百家连锁药店,“利用自身优势,给制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空心胶囊,还能帮助对方销售,互惠互利,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长江星医药胶囊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车间工作。 本报记者 魏凡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