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2014腾讯WE大会昨召开,展望“近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本报记者 常燕 发自北京
见到自己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紧张得不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她)也能知道你的心动?
不用手动操作,意识就能操控电脑打游戏?
不用穿太空服,普通人坐上太空船就能遨游太空?
现有的手机触摸屏将被颠覆,通过3D屏幕可“实感”触摸?
甚至癌症也能被治疗,且方法因人的基因而异,实现对症下药?
这些,将不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也许会在五年后的“近未来”里成为现实。
昨日,在2014腾讯WE大会上,全球12位顶尖科学家、互联网思想家和技术专家展示了太空旅行探索、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基因科技、智能交互等领域,以及5年后的2019年“近未来”的生活。
居住
3D打印的智能房屋可拆卸重组
未来的智能房屋,不但是3D打印出来的,还能像蜗牛壳一样被随心所欲地背去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昨日,来自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绿色住宅和智能建筑研究专家苏运升在腾讯WE大会上向全球发布首款名为“易茧”的3D打印太阳能零能耗智能房屋。
苏运升透露,通过采用3D打印高分子材料,40分钟左右即可自动完成房屋建造。屋内预装有水床、影音及照明系统,人们可以在里面玩游戏、看电影、小憩等。“易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房屋建造方式及生活体验。
与目前开发商设计建造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子不同,苏运升表示,“易茧的建造是‘可逆’的,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可拆卸可更换的。整个房子可以拆下托运再组装,搬家就像拎包一样简单,建一套别墅一般两个月就可以搞定。”
这个属于未来的智能房屋项目将把我们熟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为以磨材建模、3D打印方式建造的可移动智能房屋,并通过太阳能的方式供电。并且销售时已经精装修好了,拎包就可入住,换装修就像给保温瓶换内胆。
目前,“易茧”在安哥拉和哥伦比亚都有在建项目。
苏运升指出,“易茧”是永久性住房,用超轻钢做框架,很轻、耐用、低碳、可回收,能防八级强震;墙壁用特殊材料做成,超薄、可隔热、保温、隔音;家具与墙壁之间采用的是专利技术“内胆框架分离”建造法,固定在墙上的衣柜与墙是分离的,哪天觉得它应该“改朝换代”了,直接搬出去再换一个装上就行,位置也可自由选择。
社交
用“耳朵”“尾巴”谈恋爱
看到自己心中的男神或女神怦然心动,头上戴着的仿生“猫耳朵”、身后的“小尾巴”就会透露你的情绪。
昨日,来自日本的生物感知技术研究者Tomonori Kagaya带来利用生物感知技术研发的新型社交工具,包括能够通过耳机上的“小耳朵”来表达情感的一对叫“necomimi”的仿生猫耳朵,和一款能通过检测人的脑电波为用户推荐音乐的新产品。
这款耳机利用置于内部的CPU芯片来探测微弱的脑电波,从中剔除没有关联的杂波,得到相应情绪下的脑电波模式。而耳机上的这一对“小耳朵”能对脑电波的波动情况做出反应,让周围的人获知你的情感波动。有趣的是,当你注意力集中的时候,“耳朵”就会竖起;当你精神放松的时候,“耳朵”就会落下。
Tomonori Kagaya介绍:“现有的具备脑电波功能的玩具主要关注控制方面,但我们发明的这款设备可以透露用户的心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引发人们的另一种沟通方式。”
神念科技北方区客户经理陈亮对长江商报记者透露,目前,利用脑电波传感器探测脑部活动,已经广泛应用在医疗、科研、儿童教育以及玩具上。Tomonori Kagaya介绍,“脑电波传感器用于医疗,可节省数百万日元(人民币上十万元)的成本。”
出行
太空旅游步入平民化时代
游客不需要穿太空服,不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训,也不需要通过医疗方面的认证,届时,太空旅行就像坐飞机一样。
动辄20至25万美元的太空游,将步入平民化时代。昨日,开创了普通大众低成本太空体验旅行的先河、正在筹备火星旅游的“完美太空发展”公司创始人Jane Poynter透露,乘客只需花费7.5万美元就可以搭乘航天舱,在距离地球30公里在太空边缘遨游、俯瞰地球,World View首航预计在2016年升空。
Jane Poynter表示,与其他几个公司提供太空旅行计划不同,World View希望用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向大家提供和商业飞机的价格、舒适度一样的太空旅行。
她表示,届时,游客可以通过高空气球,和另外5名游客和2名机组人员一起,进入距地面3万米的高空,并在高空飘浮约2小时,随后返回地球。3万米的高空不会让人失重,但足以欣赏到地球表面,“我猜想大概在几年之内,人们就会把太空旅行当做是家常便饭一样。”
医疗
癌症将“对基因下药”
每一个细胞都能被基因解读,可以通过基因分析出来到底它是不是一个和肿瘤相关的突变,然后对每个肿瘤病人进行相对应的对症下药。昨日,中国基因科技领军人物,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带来新的试点治疗癌症,甚至能提前预防疾病。
“等看肿瘤的时候已经晚了,我们可以再早一点想办法去解决它。”王俊说,现在已经可以从血液里面抽取各个组织游离的DNA进行检测,同样的技术可以用于新生儿检查,“在怀孕第八周的时候,抽10毫升血,可以对孕妇的孩子进行完整的基因检测。”
一种极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法,可以仅为你一个人存在。当你的每个细胞都被基因解读,当有药物针对于每一个基因,事实上你可以对每一个肿瘤病人进行相对应的对症下药,这样的事情在华大已经开展。
“同样是肺癌,基因不一样,却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显然是有一定问题的。”就在今年9月,华大基因发布了国内首个肿瘤基因检测服务,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辅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王俊表示,“希望在20年内,华大能研发出治疗肿瘤的完整方案。”
昨日,2014腾讯WE大会上,日本的生物感知技术研究者演示能感知情绪的“猫耳朵”。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常燕 摄
Jane Poynter演示的太空舱。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