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徐靓丽
“原来还可以坐船到汉川城关的。”家住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的姜云说,汉江一年比一年平静,听说上游在蓄水,临近武汉的汉川段水域更显平静。
姜云说的汉江上游蓄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汉水每年被人从湖北丹江口调走约95亿立方米,一路北送到首都北京。
为了补充调水后的汉江水量,缓解沿线“口渴”,湖北省斥巨资修建了当今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引江济汉工程,把长江水注入汉江,远期还将从三峡水库蓄水区神农溪引水,经支流堵河注入汉江。
与湖北引长江水补汉江同时进行的是,上游八百里秦川推出了陕西版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上游调汉江水解决关中、陕北缺水问题,陕西境内汉江沿线城市也纷纷推出一系列调水计划。
上游截水北调下游引江济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历史上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江只有一条,沿岸城市都等待着这条河的哺育,如能合理利用,将会让上游、下游都受益。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提出的设想,经过历代领导人和科学家的论证对比,取汉江之水北上华北成为南水北调方案之一。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在即,自此将每年从湖北丹江口调走约95亿立方米汉江水。
丹江口以下,汉江在湖北还流经襄阳、宜城、钟祥、天门、潜江、仙桃、汉川等县市,最后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汉水要北调,丹江口以下势必“喊渴”。
记者在丹江口水库上看到,大坝只有左右两个小小的出水口有较小出水。十堰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要在南水北调通水前达到170米的蓄水,大坝不可能像往年那样把水往下游放,至于曾经的发电,想都不敢想。
湖北省遭遇持续5年的干旱,汉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迫使原本定在9月底通水的引江济汉工程,在8月8日就提前应急通水。截至8月27日,累计从长江调水2.01亿立方米引往汉江,缓解江汉平原的645万亩耕地和889万人口的用水危急。当时长江商报两路记者前往旱区采访,在云梦的破黄村,发现水井打下去100多米还不见水。
湖北省南水北调局局长郭志高表示,引江济汉干渠通水后,有350立方米/秒流量的长江水增援汉江,相当于在江汉平原增加了一座面积近7平方公里的湖泊,每年将向汉江补水25亿立方米。
不足的水量,湖北希望通过另一工程“引江补汉”来缓解,拟从湖北境内的三峡水库蓄水区神农溪引水,至汉江上游支流堵河,再经堵河注入汉江,计划年调水60亿立方米,远期调水100亿立方米,计划于“十三五”的2019年动工。
汉江沿岸祖祖辈辈靠水吃水的人们,生活也因江流的变化而悄然发生着变化。武汉市有六个水厂取水口在汉江,至少为100万市民提供饮水,这些人曾认为吃汉江水比吃长江水优越,70岁的王志军说:“现在汉江流的也是长江水了。”
陕西版南水北调
清澈干净的水,谁都想要。公开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严重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此举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于是陕西人开始研究从陕南汉江调水到渭河,解决关中缺水问题。
这就是今天的陕西版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在陕西省内引汉江源头干流之水,过秦岭隧洞进关中地区的黄河支流渭河,以解渭河沿线西安市等4个区市、13个县城、8个工业园区的城市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面对记者的采访需求,引汉济渭工程相关各方都讳莫如深。但事实上,陕西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据负责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公司介绍,引汉济渭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库、三河口水库、秦岭输水隧洞组成,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8亿立方米。
尽管去年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因未通过环评遭环保部叫停,但陕西在今年2月份又召开了省委书记和省长出席的建设动员会。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动员会上指出,三河口水利枢纽的开工,标志着引汉济渭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公司官网记录了这一工程10个月的点滴进展,陕西人计划2017年底前实现初期蓄水并向西安输水。
类似的调水设想,甚至延伸到县域之间汉水的支流上。陕西省石泉县副县长刘海峰介绍,安康市想要从石泉县调汉江支流池河的水,输送到月河上游,以加大水量冲淡月河工业园区的污染,池河镇则提出“能否从汉江调水到池河,再从池河调往月河”。目前方案在等待陕西省审批。
“一江好汉水,谁都想要。上游截水了,汉水流量会越来越小。”丹江口水利枢纽防汛指挥部一不愿透露姓名人士说,一旦陕西引汉济渭工程从上游调水,加上国家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将因此减少至少10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汉江年径流量的1/5。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的水量,丹江口下游的湖北用水就更加困难。
汉江安静得像大姑娘
“1998年洪水那次,住在江边都有胆战心惊的感觉。”家住武汉市硚口区汉江边的李玉洁,觉得这几年汉水温柔得不可思议。1998年大洪水的情形她一辈子都忘不了,就像那年的长江一样,汉水像发了疯一样奔涌。
沿着汉江溯流而上,家住汉川市马口镇的姜云说,20多年前去汉川城关都是坐船,双层渡船坐满了人,30分钟就能顺流到城关。看着原来水波荡漾的码头附近已是大片菜地,她说,汉江一年比一年平静,这两年听说上游在蓄水,如今汉川河道的汉水安静得像大姑娘。
汉川上游仙桃市大新路上居住了多年的杜奶奶说,城市里有一条河,空气里会多几分灵气,仙桃人把汉江称为襄河。大新路往北走到头就是襄河,襄河边是没有防水墙的,踏上堤坝就能看到汩汩江流。记者在堤坝内看到,一长溜都是开辟出来的菜地。杜奶奶说,如今的水位一般都很低,不少人干脆在岸边开辟菜地,浇水也方便。
蓄水给汉江边居民带来的直接感受,是汉水越来越温柔。他们不知道的是,除了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汉江流域的径流量也在减少。据水利专家闫宝伟等人的研究,汉江流域水量从1991年发生突变,由持续的丰水期转入枯水期,到2005年,径流量减少了近30%。
opinion
20多年前去汉川城关都是坐船,双层渡船坐满了人,30分钟就能顺流到城关。原来水波荡漾的码头附近如今已是大片菜地,汉江一年比一年平静,这两年听说上游在蓄水,如今汉川河道的汉水安静得像大姑娘。
——汉川马口镇居民姜云
湖北丹江口大坝全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送往北京。本报记者 徐楚云 刘源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