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茅台镇之冬

茅台镇之冬

2014-12-22 00:30:3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特派记者 魏凡 发自贵州

“哪怕一直被外界质疑年份、质疑勾兑,二十几年来,白酒行业也没有哪一年像现在这么难捱过。”一家酒企负责人说。

“酒,是仁怀唯一的支柱型产业,没有茅台,仁怀绝对是中国最贫困的县市之一。”仁怀当地一位官员说。

无论是规模企业,还是私人酒坊,对于茅台镇上千家酒企来说,2014年是一个难捱的年份——成片成片的中小酒厂门庭紧闭,酒坊的屋顶难见炊烟;而茅台镇龙头酒企茅台集团,业绩增速急剧下降,其他规模酒企也举步维艰。

中国白酒行业的寒冬,在茅台镇,格外明显。

然而在一份仁怀市官方提供的数据中显示,“2014年1至10月,白酒产量累计达29.25万千升,同比增长17%,茅台集团完成白酒产量5.8万千升,同比增长6%;地方规模白酒企业完成白酒产量23.45万千升,同比增长20.1%。”

尽管工作人员一再向长江商报记者强调,未将规模以下的酒企算入其中。但单从这份数据看来,整个行业的寒冬,仿佛并未影响到茅台镇规模酒企“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而成片中小酒企的停工或是倒闭,在当地官员看来,是一种“合理的产业转型”。

记者感到疑惑的是,一边是成片酒企的关门歇业、业绩下滑,一边是白酒产量的大幅提升,两者共存是否科学?

风光不再

茅台镇的入口处是一个岔道口,指着两个方向——有着一道巨大红色拱门的那条路通向茅台集团;另一条路则通往镇内,这条路在当地也被叫做“白酒一条街”,道路两旁布满了白酒经销门店。而沿着通往镇内的公路蜿蜒而下,越过赤水河,则聚集着数百家酒厂。

如今,这个岔路口也指向着茅台镇上千家酒厂的两种命运——一边是政府出台诸多政策扶持规模酒企;一边则是中小型酒企的举步维艰,即为“合理的产业转型”。

有一份数据表明,“酱香型白酒以3%的中国白酒产量,占据了15%的中国白酒产值。”作为国内唯一的酱香型白酒产地,由于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少、售价高,这里的上千家白酒厂曾一度让全国诸多酒企趋之若鹜,来此购买酱香型基酒。

因为正在进行风貌改造,现在的茅台镇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工地,马路上运送沙石泥土的车辆往来不绝。而在两年前,这些车辆里装载着的是制酒原料或是原酒。进行风貌改造的原因则是,茅台镇白酒行业正处于寒冬,政府期望能以旅游破解当下的艰难局势。

记者在茅台镇看到,在“白酒一条街”上,不少白酒经销门店挂出了低价销售的告示牌;在赤水河对岸的山体上,同时竖起了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全力打造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名镇”;因白酒而声名远扬的茅台镇,旅游业如今或许成为了新方向,但也可以被看作是茅台镇白酒产业经历寒冬的一个缩影。

茅台镇生产散装酒和品牌酒,外面很多酒厂都会从这里购买散装酒,再贴牌出售。在这里,中高端白酒的出厂价格每斤在200元以上;中端白酒出厂价每斤100多元,运到其他省市,售价往往能升至200元以上;低端白酒出厂价每斤三四十元,运到其他省市,售价能到60元以上。

两年前,面对突然冷却的市场,茅台镇的很多酒企无力承受,而其中最具体的表现则是:以茅台集团为首的规模酒企纷纷转变策略,价格逐渐“亲民”;一些中小型酒企资金链出现问题,近八成停工或半停工。

“生意瞬间就垮了”

“生意好像在一瞬间就都垮了。”陈永忠是茅台镇当地的一位摩的司机。

陈永忠所说的“生意”有两种,一种是他的摩的生意,“2012年前,一天至少能赚300元,现在一天跑下来最多只能赚100元不到。”另一种则是他与朋友合伙酿造的近10万斤基酒,“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现在囤在仓库里都快两年了,一斤都没有卖出去。”

“希望您能帮我宣传一下,我只希望能把这些酒赶快出手,已经不指望能赚钱了。”得知记者的身份后,陈永忠说,“都是捆沙酒(捆沙,传统茅台酒酿制工艺),至少得两斤红高粱、两斤小麦、一斤煤才能酿出一斤,加上人工、窖池租赁等其他费用,一斤捆沙酒最少需要14元的成本。”

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2年前,单是租用一个窖池一年就得2万,而一个窖池最多只能产出1.5万斤酒。“现在茅台镇的这些窖池都空在那里了,根本没人再去租。”

在他存放基酒的仓库里,窗口均被遮阳材料挡着,没有一丝阳光,123坛酒整齐地摆放在大厅内,而酒坛上满是灰尘,空气中的酒香味格外浓烈。陈永忠坦言,“虽然,这些酒存放时间越久价值越高,但我宁愿赶快卖出去,一方面是高昂的仓库租金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我并不看好将来的市场,就算市场回暖,这些酒估计也得低价出手。”

事实上,就在他们开始酿酒的那一年,卖酒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劲。过去的十年,常常被白酒业界称为“黄金十年”。就在2012年年末,随着禁酒令等一系列政令的施行,“黄金十年”已经悄然走到了尽头。

“下沙酒企十不存一”

12月18日下午2点,在陈永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与茅台集团一河之隔的土滩坝,这里密密麻麻分布着数百家酒企。陈永忠介绍,正是酱香型白酒下沙(即酱香酒生产中的投粮)的旺季,但现在每十家酒厂中难以找到一家酒厂还在生产的,“你看屋顶上在冒烟的就是还在继续生产的”。

记者看到,在成片的酒厂中,仅一家酒厂的屋顶冒着白烟。陈永忠介绍,“现在还能开工的,要么是规模企业,要么就是资金雄厚,要么就是有自己的门路(指固定的销售渠道)。”

“今年我们的下沙量同比减少1/4,这都是无奈之举,行业大环境就是这样。”茅台镇一家产能超千吨的白酒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基本策略是保证基本量、不负荷生产,也停掉了收购基酒的订单。”

“对于中小型酒企来说,今年不下沙也属于正常情况,毕竟真金白银下去后,虽然基酒是硬通货,但也可能变成负担。”他还表示,“这背后的原因则是,酱香型白酒是一个生产周期长、资金积压大的产业,随着白酒市场的低迷,很多小企业、小作坊由于后续资金断链,难以保证在新的生产周期内继续购买原料投产。”

据了解,多年来,仁怀的中小酒厂均以出售基酒或做贴牌为主,而在2012年,白酒行业形势急转直下,这些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基酒企业”则再难接到来自下游酒企的订单。

茅台集团完成白酒产量5.8万千升,同比增长6%

地方规模白酒企业完成白酒产量23.45万千升,同比增长20.1%

白酒产量累计

达29.25万千升

同比增长17%

(2014年

1至10月)

酒厂车间。本版图片均由本报特派记者 魏凡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