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多地基层干部“欠债失联”,干部用身份“圈钱”为何管不住?
江苏丰县县委统战部一名科级干部近期被曝欠债跑路。记者调查了解到,当事人不仅自己直接注册公司经商,还利用高息诱惑“集资”,欠下至少数百万元债务。
近半年来,江苏、广东、湖南等地已发生多起基层干部“跑路”“失联”事件,背后隐藏着干部违规经商、“隐形经商”等屡禁不绝的顽疾。
“当过乡镇书记、做过局长,都相信他”
“我一个人就投资70多万元,只拿过一次1万多元的利息,大部分借款人一分钱利息都没拿到过,就联系不上他了。”江苏丰县的受害人孙女士向记者反映。
多位受害人表示,他们借款的“协议对象”是江苏金伯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丰县分公司的负责人刘景忱,该公司于2010年12月28日注册成立。
事实上,一些受害人很难准确说出这家公司的名称,他们更清楚的是,刘景忱是当地统战部的副部长。
另一位自称当地村干部的刘姓受害人介绍,他不仅自家拿出几万元,还与多家村民一起,共分8次“送”了40多万元给刘景忱的公司,他们看重的是“他以前是农林局领导,认识多年,看上去也很可靠”,并且认为“1.5%的月息属于合法范围”。
“老领导”“老同事”“干部身份”,以及通过开办的投资公司签订合同,支付较高的利息,成为当地人愿意借款给刘景忱的主要理由。
目前,刘景忱的工资被停发。根据当地警方回应,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依法网上追逃,经统计,已报案人员被骗金额达400多万元。
“运动式”清理效果欠佳
实际上,中央对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行为,自上而下开展过多次专项清理。早在1984年,中央就出台了禁止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和到企业兼职的规定,中央组织部2004年、2008年曾两度发文重申这个要求,公务员法中也有相关规定。然而,领导干部违规经商屡禁不绝。
值得注意的是,违规经商的干部群体中,基层干部更为常见。在中央巡视组巡视中,河南省共受理科级以上干部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线索148起,其中科级干部有96人;2013年,安徽省对2725名党员干部登记申报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情况进行了甄别核实,最终确认198名干部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其中乡科级干部146人。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基层干部违规经商现象常见,除了“运动式”清理效果欠佳外,科级干部个人事项成监管“盲区”是另一重要原因。
按照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只有处级副职以上干部每年1月31日前都要集中报告一次。事项包括,本人工资奖金、本人及配偶子女房产、配偶子女是否投资公司、配偶子女是否注册企业等。科级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未作明确要求。
辛鸣认为,应将个人事项的申报制度覆盖到科级干部群体,并通过配套惩罚措施及不定期抽查核实等方式,逐步建立全过程的监管机制,逐步从源头上杜绝科级干部违规经商现象的发生,让“权”“利”彻底分家。
今年以来,基层干部“欠款跑路”事件
广东阳江市地税分局局长林其军携上亿元借款跑路
湖南辰溪县农机局米仁春疑欠下巨额债务“失踪”
江苏沛县商务局的刘某被曝欠下大量债务“失联”
“失联”干部圈钱术职权成借贷砝码
1
自己注册公司当法人代表,甚至雇佣政府工作人员。
记者查询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获悉,刘景忱是江苏金伯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丰县分公司的法人代表。
不止一位借款人告诉记者,在刘景忱的公司里,甚至还有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帮忙”。“当初投钱是打款到公司会计私人账户的,这个会计是丰县政府工作人员。”一位借款人说。
2
职权成借贷重要砝码,业务对象与职务范围有关联。
刘景忱“亦官亦商”的身份让其成功吸引了巨额“投资”;林其军实际控制的公司持续收到高额借款,原因之一也是“利用局长身份权威”;米仁春和沛县刘某分别是县农机局副局长和县商务局党委成员、招商管理局副局长,都涉及额度较大的“民间借贷”。
3
搞点生意是能力,查处常有“漏网之鱼”。
记者在丰县等地调查了解到,基层干部不利用关系搞点生意在当地甚至会被人笑话“没能力”,相关主管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11年9月下旬至11月底,丰县纪委曾针对县内国家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进行专项清理,但刘景忱的公司仍在运营。(新华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