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丹江碧水润鄂北指日可待

丹江碧水润鄂北指日可待

2014-12-29 01:39:5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获国家批复,试验段开工

□本报特派记者 徐靓丽发自襄阳、孝感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通水,首都人民喝上了汉江水。然而,俗称“旱包子”的湖北省鄂北地区,近年却是干旱严重,这里的居民能否也喝上汉江水?为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人民生存用水及发展需要,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建成后将为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和大悟县6个县市区年调水7.7亿立方米,届时丹江口水库的水将滋润鄂北岗地。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已获国家批复,昨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生产性试验项目在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正式启动,丹江碧水滋润鄂北岗地的日子已经不远。

年调水7.7亿立方米

目前,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由国家发改委审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境评估、国土、移民等各专题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已在加快推进。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局相关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任务是以城乡生活、工业供水和唐东地区农业供水为主,供水范围为唐东地区、随州府澴河北区及大悟澴水区,涉及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和大悟县6个县市区。

工程总体布局为自清泉沟隧洞起,穿越唐西地区,跨唐白河夹河套,至枣阳岗地,穿唐白河与府澴河分水岭至随州,最后供水至孝感市大悟县城。按照规划,到2030年水平年从清泉沟引水总量为13.98亿立方米,调水量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十分之一。其中向唐西引丹灌区供水6.28亿立方米,向鄂北地区供水7.7亿立方米。工程完工后,该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5%,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0%到80%。

按照批复的工程项目建议书,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水干线总长267.48公里,其中明渠49公里,隧洞125公里,倒虹吸76公里,渡槽17公里,沿线利用现有的36座大中型水库充蓄或补偿调节。引水干渠为全线直流输水,渠首设计147.7米,设计流量38立方米每秒,渠尾设计水位100米,设计流量1.8立方米每秒,工程设计总投资为165亿元。

湖北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后,可至少改善襄阳市的襄州区、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和广水市,孝感市的大悟县的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条件,惠及人口480万,受益耕地面积470万亩。工程还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灌溉标准,为农业旱涝保收、粮食稳产增产、粮食生产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还水于农业、还水于河湖,改善鄂北地区河流、湖泊、水库的生态环境。

5公里试验段开工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生产性试验项目昨日在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正式启动。襄阳市水利局副局长涂应文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该段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施工难度,以及成功后能起到的积累经验的作用。

涂应文说根据整体规划,整个工程中倒虹吸(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建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此建筑物通常叫做倒虹吸)有76公里,与明渠、隧洞等相比在施工上更加艰难。因此这5公里工程段如果做好了,全程的其他地段也就都好做了。襄州区副区长郭宫达则说,为了保持地下管道的尽可能平整,浅的地方管材埋深达到2米,深的地方则有15米。

“水从管道中在地下通过,好处有几个。”涂应文介绍,首先是与明渠相比可以减少污染;其次是明渠水在干旱季节极易蒸发,而水在封闭的管道中就没有蒸发的问题。

“地质条件非常糟,是典型的膨胀土。”涂应文说在膨胀土区域做倒虹吸非常困难,管材极易出现位移、开裂等问题。经过论证,最终决定使用PCCP管,这种管材具有厚壁钢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优点,工作压力高,抗渗能力强,管材内径直径达3.8米,单根管材重达55吨—70吨。这5公里试验段建好了,同时也能为其他71公里路段积累经验。

长江商报记者在襄州区黄集镇5公里生产试验性项目的工地看到,原有的耕地已经平整,不少地面上还有大块的石子,挖掘机遍布在工地上。黄集镇镇长康向阳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450亩场地已经平整完毕,进场道路也已完成,水电全部到位。

12月24日起,长江商报记者沿着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沿线采访,先后途经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枣阳市七方镇安庄村、枣阳市刘桥水库、随州市封江口水库、大悟县界牌水库、大悟县四庙村、引水终点大悟县王家冲水库,除了襄州区黄集镇5公里生产试验性项目,其他沿线地区并未动工。

丹江碧水润鄂北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介绍,选择从丹江口水库引水,首先是因为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30年水平年丹江口水库给唐西、唐东地区配置了11.07亿立方米的水量;剩余的2.91亿水量可以通过调整汉江中下游地区用水供给鄂北地区。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向长江商报透露,在做到底从何处给鄂北岗地引水的调查时,他们曾分别考察过汉江中下游干流、唐白河(汉江支流)及南部的长江等几个地方。如以长江为引水水源,存在扬程高,线路要逆府澴河而上,将来运行成本高,老百姓难以接受,工程的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唐白河的两个支流唐河和白河水质差、来水量也不稳定,也不能作为鄂北生活工业用水的引水水源。

因此,最终确定了引丹江口水库的水,滋润鄂北岗地。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要借用现有的清泉沟隧洞。丹江口水库清泉沟,毗邻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相距不到2公里。清泉沟是鄂北地区的水利命脉所在,襄阳引丹灌区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就是从这里取水引流。

湖北省水利厅相关人士说,清泉沟隧洞带压力过水,过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设计渠首引水每秒38立方米,全年引水7.7亿立方米,而引丹灌区年引水只6亿多立方米。隧洞引水能力绰绰有余。

长江商报记者在引水工程的终点大悟王家冲水库看到,通往水库的路面还只是弯弯曲曲的泥土路,勉强能够容纳一辆车前行。丘陵地带的下方,一个看上去比“小水塘”大上一点的池塘,就是未来王家冲水库的雏形。大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乐谱说,记者看到的小小一片地方,未来会变成一个库容200万方的水库,现在的“小水塘”库容大概只有10万方左右。

工程出台历程

2013年8月, 《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

2014年10月,《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咨公司的评估,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

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农经〔2014〕2650号文批复项目建议书。

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于上月通过环保部组织的审查,项目用地预审、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题报告编制工作正在抓紧编制。

以湖北孝感大悟界牌水库为界,水波荡漾的一边是河南地界,另一边满是丘陵的地带则是湖北地界。本报记者 傅坚 摄

井越打越深的“旱包子”鄂北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特派记者 徐靓丽 发自襄阳、孝感

汉江流域水泽丰沛,鄂北地区却是个“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的“旱包子”。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鄂北地区夏粮产量占湖北夏粮生产的六成,其中的襄阳市,更是长江流域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第一市”。

鄂北水资源工程线路穿越襄阳市的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广水市,以及孝感市的大悟县等区域,这里缺水到底严重到何种程度,长江商报记者前往襄州区、大悟县等地采访,发现“旱包子”鄂北亟待引水,一些地方村民为取水打井,井深达200米。

水井打到250米才出水

12月24日下午,长江商报记者来到襄阳襄州区黄集镇太山村4组,这也是鄂北水资源试验性项目开工地所在地。“今年种地又贴老本啊!”今年60岁的村民余道亭抱怨。由于连年干旱,今年余道亭家里的4亩地,每亩只收了100斤左右的玉米,每斤只卖了1.1元。而他每亩地的成本要200多元,但每亩收益却只有100多元。

更让他着急的是,村民都靠水井吃水,但水井越打越深,“村里的水井要打到250—270米,才能出水。”余道亭说,这次5公里450亩的生产性试验项目开工,占了他家约4亩地,家里还有七、八亩地。他们被干旱弄怕了,盼着这个工程早点给大伙带来水。

襄州区副区长郭宫达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从2010年开始,襄州已经连续5年干旱,老百姓引水困难,田里灌溉困难。地下水也很深,平均井深打到200多米才有水,有的甚至要打到300米才能见水。虽然之前国家在鄂北建设了引丹灌区,但襄州与灌区有一定距离,水根本过不来。

枣阳市七方镇安庄村村支书王安林说,近两年,最干旱时连人吃水都成问题。王安林说,10年前村里有2500亩水田,可时不时的干旱让水田逐渐减少,如今村里的水田只有1000亩左右了。王安林说,工程也影响到村子里十几亩地,不过大伙都乐意,只是盼着水能早点通。

在枣阳不仅村民盼水,一些水利人员更是盼水。襄阳市枣阳大岗坡泵站退休100天的老站长谢建伦还经常看泵站,“枣阳城区40多万人,大岗灌区40多万亩农田用水,都指着它。一天不来,我心里放不下啊!”今年58岁的老谢,18岁就成了一名“水利人”,一干就是40年。

今年8月,枣阳迎来了“五连旱”。为了让大岗坡泵站下游的农户,尽可能地多浇几亩地,控制流速、巡水护水成了老谢和同事们抗旱的主旋律。那天,老谢巡逻到了邓岗大闸。只见闸口大开,水流湍急。老谢急了,“这可不行!这样下去,下游的兄弟就没水可用了!”

情急下,老谢直接跳入水中,想先稳住一个麻袋,再让同事抛下另一个麻袋固定,可老谢的脚还没来得及在水中“生根”,整个人就被水流击倒。慌乱中,他用手死死地抠住了闸门边的缝隙,才没被流水带入闸门后的涵道中——那就意味着死亡。“怕吗?”事后有人问。“咋不怕?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老谢答。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枣阳带来4亿立方米水。这对老谢而言,无疑是最大安慰。

守着水库没水用

枣阳七方镇张桥村靠近刘桥水库,但这样一个守着水库的村庄,用水也是大问题。65岁的村民张金良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村是守着水库没水用”。

张桥村78岁的村民张己乾回忆,小时候这里还有汛期、还会涨水,这几十年除了旱还是旱,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虽说从水库到村里也就十来分钟,可有时候旱得连水库都干了,村子里自然也用不上水。两位老人说,大伙都听说了新的工程在刘桥水库会有一个取水点,到时候大家就能用上干净水了。

其实这样的状况在鄂北许多地方存在。站在大悟界牌水库的坝顶,水波荡漾的水库一边是河南地界,另一头满是丘陵的地带则是湖北的地界。因水库大坝坐落在鄂、豫两省交界的界牌处,故名“界牌水库”。

“我们抽水得给河南钱。”界牌水库管理处主任张猛向长江商报记者说,他们作为水库的管理人员,也只能和水库下面三里镇四庙村的村民们一样,自己打井抽水喝。而水库的水得保障大悟城区20万人的用水。

长江商报记者在四庙村看到,该村一些田地已经荒了。“我们家田地荒了好几年,全靠家人外出打工挣钱,”村民陈春花说。四庙村村主任李翠芳说,村里荒了300多亩地,缺水严重,打井只能勉强保证人喝,想用来灌溉不可能。

张猛说,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好了,大悟城区就主要依赖新的王家冲水库供水,界牌水库下面三里镇、大新镇两个镇子10万人、8万亩田,就能就近用上水库的水了。

鄂北缺水5.8亿立方米

鄂北地区为何缺水如此严重?湖北省水利厅专家说,鄂北是传统“旱包子”,是一个特殊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这一区域在气象上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在地理上位于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在地貌上丘陵岗地连绵起伏。气候、地势与地质条件决定了鄂北地区不仅降雨量相对偏低,过境客水少,而且土壤汇水蓄水能力差,地下水贫乏。

湖北省水利厅向长江商报提供的数据显示:鄂北地区1949至1989年的41年间,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特大干旱;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间,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干旱发生频次不断增加,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受灾程度越来越深。

2010年至今,鄂北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多年连旱,千条河流断流,90%的塘堰干涸,近千座水库低于死水位,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部分城市生活、工业及农业供水出现危机,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湖北省水利厅专家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鄂北区域现有大中型水库等蓄水工程所能控制的流域面积仅为34%,虽然鄂北地区有750-1100毫米的多年平均降雨量,但无法全部形成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造成鄂北地区可用水资源匮乏。

建国以来,国家在该地域建设了一些水利工程,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工程措施已到极致,工程蓄水能力已经超过当地水资源径流量,但仍没能彻底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虽然可用的水资源匮乏,但鄂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总量、水质和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还将不断提高,难以通过节水解决缺水问题,鄂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发突出。

湖北省水利厅提供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基础上,鄂北地区现状的平均年份仍缺水5.8亿立方米,在一般枯水年份缺水10.8亿立方米,到2030年时平均年份缺水将达到7.5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份缺水达12.3亿立方米。

“旱包子”鄂北亟待从区外引水,缓解鄂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将解决这一矛盾。

湖北枣阳刘桥水库正在进行施工改造,等待着丹江水的汇入。本版图片本报记者 傅坚 摄 

守着水库吃不上水,大悟界牌水库山脚下的四庙村村民只能打井抽水喝。

湖北随州曾都区随处可见钻井的小广告。

鄂北调水:不影响南水北调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徐靓丽 发自武汉、大悟、襄阳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鄂北岗地缺水问题。”多位专家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丹江口水库向鄂北调水,是保障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不仅不影响南水北调引水,还能解决鄂北地区400万人、500万亩耕地用水需求。

400万人16年用水无忧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干旱缺水问题。”负责工程设计的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表示,工程建成后,取水口年均总引水量7.7亿立方米。

按照设计,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分配水量为襄阳市4.67亿立方米、随州市2.68亿立方米、大悟县0.35亿立方米,可解决鄂北地区国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干旱缺水问题,满足沿线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随县、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和大悟县近400万人、500万亩耕地至2030年的用水需求,生活工业保证率达到96%—99%,农业灌溉保证率72.1%—83.7%,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用水条件。

为了保证沿途能够用上干净水,工程沿途共设置22个分水口,采用直接进水库、供水渠道或管道的方式。露出地表的建筑物均在渠线两侧布置了植物生态隔离带和钢丝网隔离等措施,并对工程涉及到的水库采取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

专家介绍,在267公里的输水干线中,隧道为代表的封闭型输水工程超过了八成,两成的非封闭型输水工程主要位于老河口、枣阳等地,线路两侧设置了植物生态隔离带和隔离网,可以防护有人自行取水及保护水质污染。

此外,这个工程利用渠首和终点50米的高低差,实现了渠道全程自流,最大限度减少后期运营维护成本。技术人员表示,如果没有选择全程自流,中途需建泵站进行提水,提水扬程为16.8米,将增加年均耗电费用5000万元。

在大悟县的界牌水库上,大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乐谱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大悟城区年需水量大概在1800万方,实际分配给大悟县的水量达到了3500万方。而此前用水最紧张的时候,大悟曾经推行过限时用水,居民只能分时段用水。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将让一些非城区的区域可以就近用上水库的水,不再需要打井喝水。

不影响南水北调引水

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样,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水源地也是丹江口,这会不会影响南水北调引水呢?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引水,受水区多年平均引水量7.7亿立方米,唐西地区6.28亿立方米,合计引水量13.98亿立方米,其中的11.07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分配的水量,其余的2.91亿立方米是通过调整汉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量来实现,不会影响南水北调引水,沿线受益居民均可安心饮用干净的丹江水。

鄂北区域外引水主要可供选择的水源有汉江、唐河及丹江口水库,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丹江口?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根据专家论证,唐河来水量逐年减少,且水质不稳定,同时需采用泵站提水,运行费用较高。以汉江作为水源,拟选在碾盘山库区,但引水线路需穿越大洪山,工程较为艰巨,且需全程提水,运行费用高、工程可持续性差。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为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鄂北创造了条件。

“丹江口水库作为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用水源具有可行性。”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说,鄂北水资源配置区域的大部分位于汉江流域,且在南水北调中线规划的供水范围之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编制完成后,湖北省在堵河流域建设了潘口、龙背湾等拦蓄水工程,这两个水库总库容31.68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5.86亿立方米,与丹江口水库联合调度,可有效增加丹江口水库调节水量及其可调水量。

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优化调度和汉江流域干、支流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可以不影响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量,还能向鄂北地区提供可靠水量。而且,与国内其他调水工程相比,鄂北调水工程的引水流量小于滇中调水、引汉济渭和辽宁调水等区域性调水工程,线路长度、投资规模、单方水投资和水价成本也较低。

“旱包子”摆脱困境

鄂北地区东接大武汉,西联鄂西北十堰地区,在湖北经济社会区际协调发展战略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主两副”发展战略,一主即武汉,两副即襄阳和宜昌,把襄阳地区作为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构筑战略支点”的重要增长极,赋予了特殊使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鄂北地区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供给赶不上需求,干旱问题仍是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说,鄂北区域是湖北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径流量都是全省低值区。尽管鄂北地区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泵站提水工程,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节水空间有限,难以摆脱困境。

王忠法认为,解决鄂北区域的干旱缺水问题,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他指出,鄂北地区以占全省3.6%的水资源量和9.7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省12.43%的粮食,是无可争议的粮食主产区。枣阳、襄州、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和大悟县全部被纳入了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名录,其中枣阳市、襄州区和随县还被列入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因此,跨区调水是保障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襄阳市水利局副局长涂应文也表示,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望让襄阳221万亩易旱耕地走出“靠天收”的老路,实现旱涝保收,增加10亿斤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3年施工期过百亿元的工程投资落户襄阳,除了可以产生直接的投资效应,又可以拉动下游产业及服务业的增长。

“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水稻和玉米每亩的增产量可以达到300斤。”枣阳市防汛办副主任吴彬欣喜地说,最重要的是,枣北和枣阳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直由唐白河水、水库水和地下水提供,而唐白河河水水质常年超标,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直接给枣阳带来了清洁、卫生的丹江水。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指出,湖北一南一北,“水袋子”荆州地区易发洪涝,“旱包子”鄂北常年干旱。政府连年投入治理好了“水袋子”,现在又下大力气治理“旱包子”。鄂北作为粮食产区,一旦解决了用水难题,将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活就业带来巨大影响,加上区域的交通优势,鄂北地区其他各方面也将会有长足的进步,进而推动全省的发展。

从丹江口水库向鄂北调水,不仅不影响南水北调引水,还能解决鄂北地区400万人、500万亩耕地用水需求。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专家

opinion

作为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终点,大悟县王家冲水库目前还是一片农田,将来这里会成为一个库容200万方的水库。本报记者 傅坚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