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八十七人有名姓 百余壮士待查实

八十七人有名姓 百余壮士待查实

2015-01-05 01:15:2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特派通城记者 卢欢

在通城县博物馆,“八百壮士”展板上记载着近百位壮士的名册,分别列有姓名、籍贯、军衔三项。一眼看去,籍贯一栏全是“通城”。

而在县档案局,至今还保存着几份部分“八百壮士”的实录资料:1947年,国民政府通城县参议会编写的《通城县抗战史料》第179-197页,《参加上海四行守军通城籍四十九壮士合传》、《通城县参加上海四行孤军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等。

1980年代初,随着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通城县人恍然大悟:令人景仰的“八百壮士”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要说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传播,通城人可算是行动最早的,也是到目前为止最用心用力的。拿县档案局副书记杨维刚的话来说,这个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以民间自发参与调查为主,而自去年7月开始,县政府成立了寻访“八百壮士”工作小组,也为之立计、张罗、布置。

杨维刚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通城籍壮士实有200多名,但时隔近80载,经查实的有名有姓的仅87人,仍有百余名壮士待走访查实。现在,80多位“壮士”已全部故去,目前寻访工作只能围绕其后人、亲属或乡邻展开,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并登记入册。

寻访,是为了抢救这段历史,也是为了告慰“壮士”英魂。

三十年前修县志,万万没想到这段历史

通城与“八百壮士”结缘始于1980年代初。当时通城县着手编修新《通城县志》。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搜集有关通城抗日资料时发现国民政府通城县参议会编写的通城县抗战史料中有一份《通城县参加上海四行孤军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

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享誉中外的上海四行“八百壮士”竟有这么多通城人。从调查中,他们进一步挖掘出一个史实:1937年通城两个保安中队200多人奉命调往淞沪前线,并整体编入被补充到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第1营,参加了“四行保卫战”。

随着新县志的发行,这段历史终于浮出水面,通城籍将士构成上海四行“八百壮士”这个英雄群体主体的史实让社会知晓,并引起部分专家、学者的兴趣。湖北省人物志编辑部张祥麟根据通城县方志局提供的资料进行辑录,以《“八百壮士”里的湖北人》为题,在1985年第8、9期《湖北方志通讯》上首先简要披露了这一史实。

1991年7月,当时的咸宁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教授丁一、定光平带学生组成社会调查组,在通城进行为期10天调查。他们详细访问了壮士健在者卢鸿信、万连卿、周福其及部分壮士后人,得到了许多有关壮士的口述历史资料,新发现通城籍壮士18人,于是有了1991年通城籍76名 “八百壮士”名录。同时,他们在隽水镇鼓鸣村、马港镇朗山村走访时发现有关“八百壮士”的文物4种5枚,包括“谢团长纪念章”、“四行孤军营工务社证章”、“忠党卫国”纪念章1枚及“忠贞奖章”2枚。

这些历史文物罕见而珍贵,同年被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现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再加上丁教授的调研成果随后公开,更大程度上引起史学界关注。

自1990年代开始,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参与宣传,通城籍八百壮士由档案馆走向全国。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题材部对通城县黄袍乡“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当时90高龄的万连卿进行专访。7月9日在“新闻联播”中的“抗日将士谈抗战”节目里播放采访实况。彼时,报刊上“八百壮士”英勇事迹的文章也多了起来。

1997年8月12日,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日事迹陈列室举行揭牌仪式。通城县特产局青年收藏家冯俊因向该陈列室赠送“谢团长纪念像”,而被特邀参加揭牌仪式。8年后又逢抗战胜利60周年,陈列室为谢晋元铜像揭幕。当时近九旬的通城籍壮士周福其受邀参加仪式,双膝跪在铜像前,一声“团长,我看您来了,我来晚了”,让现场嘉宾与媒体泪水绵绵。

六年前一则网帖引发民间大寻访

“八百壮士”后来归宿如何?互联网上渐渐有了网民的呼声,质疑声。2008年,“80后”网友“天竺道”在搜狐社区上写下名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披露了在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偏僻山坡上,包括八百壮士在内的一千多名抗日将士埋骨异域的事情。帖子五天内就引起数十万网友关注,之后转化为导火索。一些纸媒联合搜狐网组建媒体寻亲联盟,发起了“八百壮士”海外遗骸返归内地及大型祭奠活动。

2009年初,这股旋风终于刮到了通城县,民间的寻访力量正式登场。《南鄂晚报》等媒体与通城20名志愿者也携手展开了对这段尘封历史的追寻,希望让这些将士的遗骨早日魂归故里。他们成立“寻访抗日英雄的足迹——通城‘八百壮士’调查特别行动小组”。

通城县财政局的李斌是发起人之一。他介绍说,最初的志愿者有50多人,都是义务工作,目的是走访壮士亲属,查阅家谱记载,调查清楚壮士的姓名、籍贯、职务等情况,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李斌感觉调查寻访工作进展得不太顺利。“当时通城籍壮士其实还有不少健在的,但处境都不好,大都生活在乡下,生活贫困。虽说不用再戴国民党士兵的帽子了,但那么多年受着不公平待遇,他们都照旧隐姓埋名过日子,更不敢张扬往日的经历。而且,有的年长了,记忆力也不好,回想不起什么来。”

尽管如此,特别行动小组一轮撒网式的调查走访,让通城籍壮士名册又增添了30多人。至此,仍然有100多位壮士没有名字。在他们的募捐下,80多座坟墓陆续被整修一新,壮士们的安息之地得到了保护。壮士万连卿新立的墓碑上刻着一幅对联:“土地革命创伟业江山永固。淞沪会战传美名英烈长存。”当时,李斌用筷子夹了坨棉花蘸墨汁写了“流芳百世”四个字,做了横批,请石匠凿刻了上去。

网上还流传着一则信息说,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侨发现了一片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中国战俘荒冢,其中有座墓碑上刻着陆军新三十师上士孔宪章。有志愿者和媒体一起在通城查访,查访到5个孔氏家谱,找到14个孔宪章,最后确认是九岭乡吴官桥的一位。有人猜测孔宪章是四行壮士。但李斌摇头,说孔宪章是抗战老兵,但不是“八百壮士”,不过也是抗日战争时出去的。

官方抢救,

今年会有更多披露

2013年10月,我省著名作家、原省文联主席沈虹光来到通城调查了通城籍“八百壮士”的情况,之后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壮士无言》。去年上半年在省文史馆《馆员建言》刊发。

原本是为了戏剧来这里,竟被“八百壮士”历史深深吸引。在沈虹光笔下,“四行仓库保卫战”与通城兵的渊源,以及几个壮士的人生遭际都得以呈现。她还隐晦地点出一个现状,那就是通城县官方对“八百壮士”这一群体的重视和宣传还不够,在随机采访中许多民众竟从未听说这段历史。

这篇文章传播很广,也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和影响。不久后,通城县委县政府对通城“八百壮士”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宣传工作启动。通城县去年7月成立了寻访“八百壮士”工作小组,进行史料征集、挖掘、宣传工作。

县档案局副书记杨维刚和同事冯立群向记者介绍,县档案局在1991年调查基础上,再次新发现壮士名单11人,形成2014年通城籍87名“八百壮士”名表。排除了过去一人多名,重复交叉的8处错误。去年9月在五里镇锡山村徐联芳堂侄家,发现徐联芳退役回乡换证领薪证明文函。这也是最新发现的“八百壮士”物证之一。

作为后来的调查者,他们有与民间先行者李斌一样的困惑,深感调查难度之大。“一是历史相隔太久,很难找到知情人。我们调查中,壮士无一活在世上,其子女健在者也不多,要了解到鲜活的历史相当困难。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壮士在‘肃反’和‘文革’中为重点批斗对象,部分壮士为了规避批斗,只字不提自己身世,有的因担惊受怕把纪念证章或烧或丢或埋,很多东西不知何处去。三是由于战争、羁押、流放等原因,造成壮士返籍不多。”

不过,杨维刚觉得这个工作坚持做下去会特别有意义。“要不是这次抢救性调查,再过十年、二十年可能什么人也查不到,什么东西也问不到了。”

今年,我们应该可以通过荧屏看到更多有关“八百壮士”的节目。去年10月,电视片《通城与八百壮士》在通城县开机。据报载,这部作品由湖北卫视与通城县共同拍摄制作,包括一部历史专题片和一期《大揭秘》电视专题节目。11月,摄制组赴上海杨浦区采访了八百壮士谢晋元团长之子谢继民老先生,请他为专题片《通城与八百壮士》题写了片名。

沈虹光在通城采集八百壮士素材。李斌、杨维刚供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