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我想,许多人应该如我一样,在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满怀期待地睁开眼睛、打开手机,打量2015年的新世界时,却被上海的悲伤夜晚吓到了。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踩踏惨剧,给新年起了一个充满泪水的开头。
人们为伤者祈祷,为亡者默哀,也不忘追问:这是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市民素质都应该非常高的上海,何以至此?元旦假期本无评论版面的《华商报》,专门配发了评论。该报评论员马想斌注意到灾难发生前,一些本应该引起警醒的细节——“外滩新年倒计时作为这几年的传统节目,往年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尽管囿于安全考虑,这次改在更为封闭的外滩源举行,但从未减弱的活动预告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群。‘何必宅在家做安静美男子、美女子’,这是在事故发生前一天,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微博上所发布的跨年活动预告内容。”于是,顺着这些细节,城市管理者的疏忽麻痹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这也是《京华时报》所关注的问题。该报的特约评论员江晏注意到:“以往,每逢外滩放灯、做活动,上海总会采取局部交通管制等措施,但这一次,却没有做这样的设计。在主管者看来,大约是因为事先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取消了大规模的灯光秀,将其北移到了外滩源的小场地,凭票入场。可惜的是,人流数量并未跟着计划走,而是仍旧拥挤在外滩最知名的路口,不广不阔的陈毅广场亲水平台上。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视野,可以将浦东浦西尽收眼底。”刻板而又充满惰性的管理思路,致使管理者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没办法及时做出调整。
对中国许多的城市管理者来说,应对人流如此巨大的公共活动,显然是缺乏经验的。如《新京报》的社论所言:“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究其原因,主要是此前中国城市里的公共活动太少,政府又依赖于过去那套以禁代管的思路。这还造成了民众同样缺乏公共生活的经验——《南方都市报》社论注意到了这点:“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民众表现得镇定与有序,这都是长期教育、训练出来的。而对于中国很多人来说,这种公共空间的组织秩序意识与相关的应急知识储备是欠缺的。”
如是种种,都是过去我们的缺失、我们的不足。然后,错误用36个生命、用新年鲜血的方式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时代早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该再用陈旧的思维应对。《燕赵都市报》刊登论者毕舸引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判断,提醒我们,与之前人们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域广阔,风险分散不同,当人们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尤其是人多空间狭小的超级城市时,风险的系数也在增大。我们需要时刻警醒。
所以,对管理城市的官员而言,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哀悼逝者、抢救伤者的同时,弥补过去的缺失就称为当务之急,我们以后的生活,不能再在同样的缺失里延续。《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曹林在该报头版写道:“可想而知,悲剧之后类似的跨年活动或会被一刀切地取消,类似公共活动也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降。这也只是浅层次的本能反应,如果不能在事件调查中真正吸取教训,断崖式的下降之后可能是如山倒地复原。要从问题中吸取教训,必须先承认问题。悲剧发生在跨年时,不能让对踩踏悲剧的健忘再跨年。”
而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上海。这是众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就在上海踩踏事件发生一天半后,哈尔滨市一处市场仓库发生火灾,救火过程中,突发坍塌,截至1月3日上午,共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14人受伤。看公布的亡者资料,5名殉职消防战士均为90后。有媒体曾经梳理过过去牺牲的消防员,“年轻”就是一个主要关键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消防员实行现役制,很多消防员刚积累起经验来,就面临退伍问题。于是,冲在前线的,更多是没有经验的新兵。这也是我们城市管理方面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将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相关。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2015年1月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配发的评论员文章中如是写道:“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