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作家挂职应缓行

作家挂职应缓行

2015-01-05 01:15:2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不久前,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开了个会,议论主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重点是讲作家到地方、基层政府“挂职体验生活”的问题。一位与会的作家朋友对此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家下地方、下基层体验生活,不必非要挂个职务。我深以为然。

纵观我国近三千年的文学史,超一流的作家,都历经艰难困苦,饱受心灵折磨,概莫能外。司马迁说,那些传世的经典著作,全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为何发愤?因为没有得到重视,重用;因为被疏远,放逐;因为受到了责罚,打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一口气举了这么多例证。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司马迁之后,还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名单全部列出来,差不多就是整部的中国文学史。

对文化史的上述现象,前人已经有许多精彩的归纳,成为文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是广为人知的名言。鲁迅《呐喊》自序中的两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一个人,倘若过的是富足康泰的生活,事事顺心,他是不大可能成为文学家的。没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就没有伟大诗人屈原;没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没有李白;没有“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就没有诗圣杜甫;没有“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就没有增删《红楼梦》的曹雪芹;自然,没有“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大概也不会有鲁迅。

上述现象与理论,可以概括成如下几句话:人,只有身处穷困的境地,才容易对人情世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可能有强大的著书立说的动力。不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便是只能写些无关痛痒、风花雪月的消费性文字。

作家挂职,恐怕是反其道而行之。由隶属于政府机构的作家协会发起,需要政府宣传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配合协调的作家到地方、基层挂职,某种意义上说是去当官。根据我国国情,尽管这种“当官”有别于正式委任,没有明确的权力。但是,有级别、有关系,便等于有了种种的待遇与方便。吃喝应酬,在所难免;百姓见之,还可能敬而远之。要是忙于应酬,哪里还有时间深入底层,哪里还有机会扎根人民。定力差些的人,还有可能从此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

当然,定力、良心兼而有之的作家,可能有所收获——他们走出寂寞书斋,这才有了了解官场现状的机会。但是,作家下地方、下基层,主要是体验民众的生活,而非主要体验基层官场现状,重心应该再下移,沉到大地上。

另外,作家挂职下乡,事实上也为作家提供一段有公费可以享受的写作日子。至少,吃住行三个方面可以公费开支——发表作品时的稿酬却归个人所有。这种作家挂职工程,实质上就是作协向个别作家发放的福利。于作家本人有害,于黎民百姓有伤(伤财)。

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古今中外的那些大文豪们,有几个是通过“挂职”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最终写出伟大著作的呢?因此,我建议,作协组织作家挂职一事,应该缓行!

□丁启阵

知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