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成不法分子诈骗、绑架、暗箱操作工具;危害蔓延惊人
金融街豪华酒店总统套房,某老总盯着桌上三部手机,其中一部仅用于单线联络“神秘”人物。一旦交易达成,这部仅发过几次短信接听过几次电话的手机和“黑卡”,马上被物理消灭化为无形,老总与这位“神秘”人物之间的此段交往也随之灰飞烟灭,无从查证。
这是小说里的情节,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少见。不法分子利用“黑卡”实施犯罪,危害蔓延惊人。
小小“黑卡”成“致富利器”
2014年的一天,安徽孔大叔接到自称其儿子美国留学同学的电话,一番花言巧语之后孔大叔被骗15万元。后公安机关抓获一个利用“黑卡”诈骗团伙,据介绍,该团伙平时利用100多张“黑卡”进行各类诈骗犯罪。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看似普通的小小“黑卡”,在不法分子手中就变成了“致富利器”,直戳用户软肋。
尽管我国已于2013年9月1日全面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但时至今日,“黑卡”市场依然火爆,仅中国移动没有办理身份实名认证的电话卡用户数量就近1.3亿户。
数以亿计未经身份登记的“黑卡”在社会上流通,其使用者好似披了一件哈利·波特的“透明衣”,逍遥在法律监管之外。
谁在使用“黑卡”?
记者采访发现,逃避监管、从事非法活动是“黑卡”使用者的共同特点,而由于“黑卡”的屡禁不绝,其所形成的各类危害仍在蔓延:
2014年3月,安徽宿州“3·11”网络贩卖枪支案中,涉案团伙利用1200多个非实名电话联系方式,以快递的形式向社会兜售大杀伤力气枪。
2014年12月,河北李某家人被人绑架,3名犯罪嫌疑人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非实名号码向李某索要2000万元人民币……
在证券市场,暗箱操作频现、操纵横行,“黑卡”服务着股票市场灰色地带里的一举一动,很多被查出“老鼠仓”的基金经理,手中都有很多部手机和非实名电话卡,操作着不同的股票账号,进行着股市里的罪恶勾当。
不仅如此,“黑卡”还经常被极端分子利用,在新疆等地区传播反动恐怖信息;被刑事犯罪分子当做非法联络的捷径。
“黑卡”不仅掩护了不法分子,也成为腐败分子作恶的有力助手。业已查证的案件显示,一些官员使用多个号码,专门从事权钱交易。
屡禁不绝谁之责?
既然有如此种种危害,人们不禁要问,“黑卡”从何而来?走走市场就能窥见端倪,“黑卡”泛滥的背后少不了运营商的默许。“实名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黑卡’如此泛滥根源还在基础电信运营商。”通信专家项立刚一针见血。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运营商为打击“黑卡”采取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措施,但基于传统业绩考核制度,基层运营商往往阳奉阴违,向社会发放部分非实名电话号码卡或延缓老用户实名制的过程,以提高业务量和收入。
“国家主导推动治理‘黑卡’专项行动,推广实名制,此举利国利民,但是这与运营商总部给地方分公司制定的业绩考核之间有冲突,三大运营商必须做出调整,杜绝‘黑卡’。”项立刚说。(新华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