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我们为什么发笑

我们为什么发笑

2015-01-12 01:11:0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黄翱

资深媒体人

《刺杀金正恩》(原名《采访》)是一部最近很火的电影。其情节很简单,糊涂的著名电视记者戴夫·斯凯拉克得到机会采访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这令斯凯拉克与他的制作人阿龙·拉波波特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美国中情局则想让他们借机暗杀金正恩。在与金正恩的接触中,斯凯拉克逐渐发现金正恩是一个十分自卑、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斯凯拉克与金正恩产生共鸣并发展出了友谊,还阻止朋友对金正恩的暗杀。

但随后,当斯凯拉克发现,金正恩在下属面前露出真面目,并且平壤街头的商店都是假象后,他改变了看法,并打算通过采访的形式让朝鲜人民相信他们的领袖不是神。在随后的访谈中,斯凯拉克问到一些并未预先安排的问题,例如为何不让人民吃饱饭。几近崩溃的金正恩下属随后开始攻击记者,访谈最终以金正恩把屎拉在裤中戛然而止。最终,金正恩乘坐的直升机发生爆炸。

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流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与自由民主价值观战胜了专制邪恶的大反派,主角最终抱得美人归。政治正确,并且向观众提供了一道消费主义狂欢的大餐。将之放在任何一个背景下,叙事逻辑都能成立。以朝鲜这一全球最神秘的国度为背景,制片方显然选择了一个十分讨巧的切入点。

从影片中朝鲜人佩戴的最新一代领袖像章,到被复制得一丝不苟的人民军军服,影片导演兼阿龙·拉波波特扮演者赛斯·罗根在描摹朝鲜上是下了功夫的。影片开篇,一位身着粉色传统朝鲜服饰、白色长筒袜的朝鲜小姑娘,站在著名的朝鲜劳动党纪念碑下对着话筒歌唱。背后,平壤著名的艺术家公寓、柳京饭店等建筑被很好地聚合在一幅画面中。小姑娘用歌声唱道:多么希望美国在炙热的地狱中爆炸。随后,一枚洲际导弹从纪念碑后冉冉升起。儿童的歌声与导弹的对比,似乎表达了影片本身的荒诞性与制作者的价值观,成为影片中十分出彩的镜头。

然而明显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外界对于朝鲜的臆想,赛斯·罗根对朝鲜的刻画是刻意扭曲的。例如,影片将金正恩的居住地刻画成类似于纳粹狼穴一样隐藏在森林之中的秘密军事堡垒;再例如,去过平壤实地考察的人会发现,将所谓图片作为背景、以塑料来制作假商品的超市,原本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谣言。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这一细节背后真的可以引发出一个并不那么好笑的问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刻画朝鲜的作品应该去描写真实的朝鲜,还是去迎合外界所希望认知的朝鲜?

诚然,对于一个拒绝全球化浪潮的国度来讲,朝鲜在向世界说明自己方面有待加强,但这不应该是外界随意去戏谑、去符号化一个拥有2200万民众的国家的理由。

当然,对于一部旨在娱乐大众的消遣喜剧而言,我们不应该赋予《采访》太多的意义与解读。但就像围绕《采访》是否上映,已然产生了一系列国际政治风波一样,制片方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去描写朝鲜吧、去戏谑该国的领导人吧,这样可以不仅能满足大众G点,更能省下一笔可观的宣传费用,如果朝鲜政府再义正辞严地反对一下,那就更好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部以商业逻辑为准绳、充斥着歧视与戏谑的作品充斥着大荧幕时,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发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