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对外净投资国——中国新标签

对外净投资国——中国新标签

2015-01-26 00:28:3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13年增长近40倍,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破千亿美元

□本报记者 施磊 发自北京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崭露的一个新面孔,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人们对中国成为全球投资大国这一事实还相当陌生。”媒体最近报道说。

商务部21日公布的数据为此提供了注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额历史上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约200亿美元,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据新华社)。

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达沃斯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时表示,将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中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对接当地市场需求,也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

专家认为,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结果,也是重要特征之一。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资本”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在技术、人才和资金上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决定了中国更多扮演资本输入国的角色。

中国对外投资的迅猛增长,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仅27亿美元,到2014年达1029亿美元,13年增长了近40倍。

到2013年底,中国总共有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2014年10月,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表示,中国今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约1200亿美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说:“这一统计结果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中国经济经过多年来持续发展反应在对外投资格局上一种渐进式的结果,是有关指标此消彼长产生的结果。当然,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具有积极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支撑。”

“这是中国经济体量、质量、融入全球经济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也是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提升的标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隆国强说。

资本输出多元化

在对外投资初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矿业等自然资源领域。事实上,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从一开始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领域越来越广泛。“早年间,中国有较多的资源类、原料类对外投资,这是因为要服务于中国全球制造中心的输入需求。但同时也有不少是与贸易相关的商务服务业。发展到今天,中国在对外投资产业上分布更广,如农业、房地产业、技术研发、金融等,”周密说。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了更大份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自国则举例说,例如这两年对韩国文化和地产业的投资,中资企业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35年特许经营权等,在规模和影响上都很大。在对欧美等国的投资中,虽然在美国的一些投资碰到以安全为借口的不公平投资审查。但这两年西方国家也越来越看到中国资本的重要性。趋势上向更加广泛的合作发展。

李自国特别强调中国制造业在海外投资中的突出优势。中国在设备制造领域产业链宽,并且非常完整。中国不仅具有手机等相对简单通讯产品的生产能力,也有如华为这样在高端通讯领域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开发海外市场,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中国这种优势而平衡的产业整合能力和技术尤其受到周边国家的青睐。他举例说,前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曾撰文说,中国技术设备更适合当地,性价比高。更重要的是,在引进生产时,中国的技术平台和资本平台都可以提供很好的产业支撑。

“一带一路”将使外投倍增

“这背后,既有国家开放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有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隆国强说。

中国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给对外投资奠定了基础,而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储备,也使加快对外投资顺理成章。

隆国强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为例指出,沿线国家之所以热烈响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投资能够帮助东道国扩大出口、创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中国合作能够得到更多利益。

周密认为,“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带来的收益是全方位的。他说:“作为我国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将更好地促进中国西部发展,将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的经济贸易。其重要节点在于,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经济合作与增长方式。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五通’,这也是中国对外拓展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将极大促进合作双方的发展动力,同时,不仅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硬件发展合作的连通,而且是在贸易制度上的保障,在人文上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促进与相关国家的优势发挥。”

李自国认为,“一带一路”一方面是为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对外发展进行道路连通,打开经贸突破口,带动投资,拉动增长。对于东部较发达地区,确实存在优势产业过剩,一定程度上的资本输出将帮助沿线国家的相互合作,增加相互依存度。在资金与劳动力的产业转移通道上实现互补。他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相关投资将实现跨越式增长,特别是在道路连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额度将有倍增效应。

交“学费”换经验

中国在逐渐成为全球对外投资大国的同时。海外投资的风险不断被提及,也不断爆出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遇到重重阻力甚至损失惨重的案例。

2005年,中海油因美国的“政治压力”退出对优尼科的竞购;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近5%股份的中国平安因比政府对该企业“出人意料”的国有化而损失巨大;2009年,拟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核心矿产少数股权的中国铝业因澳方国内“政治偏见”铩羽而归;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俄勒冈风电场的计划因“威胁国家安全”被美方禁止。

具体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失利的原因包括:投资决策不慎重,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对东道国政策、市场、文化、工会不了解,对并购对象调查不到位,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等。

周密认为,与国内投资相比,海外投资确实要更加困难,因为对风险的判断,和对投资对象国的国情及各种市场要素更加不熟悉,也显得更难。对此,政府主管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并向企业提供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进行风险引导。

在海外投资决策上,李自国认为一些国外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通常在对一国一地进行投资前,会专门委托聘请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对投资项目的内外部市场要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这将对降低投资风险具有相关大的效果。

◎关注

“走出去”“引进来”:

两个轮子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中国第一次成为对外净投资国,有人产生了疑问:吸引外资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不是下降了?也有外国投资者担心:自己会不会不再受欢迎了?

多位熟悉中国对外政策的专家在受访中表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提升中国经济的水平和质量、对中国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外资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重要,尤其是在经济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是互补的,是中国涉外投资政策的‘两个轮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隆国强说。

专家指出,近些年来,外资在中国的舞台不仅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中国向外资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快。

去年5月,中国决定将放宽合资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新政有望使国外资本加速进入中国。同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机构设立、业务准入等方面降低门槛,放松对外资银行的限制,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针对近年来有外企在中国受到反垄断调查的情形,专家们表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力度也在加大,外企将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享受“超国民待遇”,对此,外企也需要适应。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不仅发出了中国将加快对外投资的信号,也发出了中国继续欢迎外资的明确信号:中国将重点有序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让各国投资者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富矿”。(据新华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