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古城朱沱:给排水系统可与现代媲美

古城朱沱:给排水系统可与现代媲美

2015-02-02 02:23: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重庆发现唐宋时期县城,发掘出新石器、商周、汉代等时期遗存器物

□本报记者刘虎发自重庆

万里长江刚从四川流入重庆,就被一处名为“桌子角”的险滩拦腰截断三分之二,不羁的长江水在此有了迂回和徘徊。在巨大的回流冲刷下,“桌子角”前端形成了一泓宽而深的水沱,这就是长江上游有名的朱沱。

朱沱为往来于巴、蜀、黔的大批船只提供了庇护之处,自古以来就是黄金要道。江津、白沙等地的“揽载船”,官方的盐船、米船,装运大豆、生猪、高粱、白酒的船只等,都在这里停靠歇息整顿。

2013年10月到今年1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唐宋时期的古城,并出土了新石器、商周、汉代、唐宋元明多个时期的遗存器物。一段从史前延续至今的历史,就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大唐古城分四大“功能区”

1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踏着泥泞的土地,来到长江边上的小村庄——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尽管考古探方才刚刚回填,但农民们已迫不及待地在上面种上了油菜、青菜头。湿漉漉的土地上还有一些原来深埋地底的唐时断碣、宋时陶片、明时砖瓦。

2013年9月,朱沱镇上的港桥新城启动了一个市政广场的建设。挖掘机进场后,意外发现这一片庄稼地下竟然有不少文物。永川区文物管理所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随后知道了这个消息。市政广场项目就此停工。

2013年10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人员开始进场,调查和地下勘探发现,这是一座古城遗址。随后,考古人员开始了试掘工作。因为遗址位于汉东村,这里被命名为汉东城遗址。随着发掘的进行,唐宋时期的城墙、高规格石板道路、精品瓷器、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以及房屋等先后重新面世。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那么,彼时的这个县城面积有多大呢?考古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工作,揭开了谜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约2万平方米。

汉东城依据地势而建,整个城市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城外数十米处就是滚滚长江。城墙构筑在临江缓坡和两翼陡坎上,在城墙底部,采用条石“丁”砌,墙体采用条石丁顺结合。从城外看去,城墙雄伟矗立;而从城内则看不到城墙的存在。城墙为唐末五代始筑的石砌城墙,是这一时期四川盆地乃至南方少有的石砌城墙。

城市大致分成为居民区、商业区、宗教活动区和手工业四个区。其中居民区面积最大,有2万至3万平方米,位于县城的西北方;它的东面是县城衙署所在地。商业区位于整个城市的中间位置,靠近长江边。作为整个城市繁华集中地,商业区发掘出大量的房屋构件、陶瓷器。

手工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主要是瓷器生产区,生产邛窑系瓷器。考古人员在城中发现了大量的邛窑瓷器。这证明这些当地生产的瓷器,有很多是自产自销。除了这些生产生活区,还发现了专门的墓葬区,位于城外一公里处。

考古工作者认为,整个城市北面是衙署区、居民区,南面是商业区,符合当时前朝后市的城市布局。

城市内的宽阔街道、精妙的排水系统等城市的基础设施,见证着当时的繁华。根据全面的地下勘探,整个汉东城遗址有一纵四横5条街道,纵向道路连接南北的商业区、居民区,而横向四条道路直接通往长江边。5条道路中,考古人员已清理出两条,均是青石板铺就。其中纵向的街道宽达3.8米,足够两辆马车并行,横向街道宽3米。而与之同时期的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的道路也只有2米多宽。汉东城的地位,可见一斑。

汉东城遗址的给排水系统设计精妙。排水所用的器材分为石砌和陶水管套接两种,而且和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一样,也是埋在地下。陶土烧制的下水管道,像竹节一样一段段连接,最终将屋内产生的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沟中。通过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污水最终排入长江。

一些房址的出土,也见证了当时的生活。譬如编号为F5的一座邻主干道而建的北宋民居,共有两室一厅,双开间,进深8米,被隔墙划分成3个房间,面积有近60平方米。房屋的后部和右侧保留有石制的排水沟,还修筑有陶制的竹节形排水管道与屋外的排水沟相连。

县城里只有几千人居住

朱沱在汉代名为“汉东邑”。据《江津县志》《新唐书》等记载,唐高祖李渊执政时的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由江津县分设万春县,县衙所在地就在现朱沱,两年后改名万寿县。到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的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又废万寿县而并回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的一个乡——汉东乡。到了明代,这里更为名思善,清代又更名为五福。

“湖广填四川”时,因迁来移民朱姓居多,他们依山傍水而居,聚居的地段(今朱沱老街——新民街及其以下地段)江流回漩,有一泓浩大回水沱,人们称之为朱家沱,简称朱沱。朱沱由此而得名。1979年,朱沱划归永川县,成为了永川第一大镇,重庆长江上游第一镇。

发掘出的古城是座什么城?考古工作者根据发掘情况并结合史籍记载确定:汉东城遗址正是唐、五代及北宋早期万寿县(武德三年、四年为万春县)的县治所在地。

在汉东城遗址的下面,考古人员还发掘出新石器、商周、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器物。因此,这里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唐宋时期古县城遗址,也成为重庆境内现存遗存最丰富、时代延续性最好的古遗址之一。

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共出土各式器物50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瓷器、铁器等,其中最丰富的是瓷器,包含了生活用器的方方面面。既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外来的大家贵族,也有涂山窑、邛窑这样的重庆本土特产。这样丰富的瓷器,反映出唐宋时期,这里商品经济繁荣,水运交通发达。

根据《江津县志》记载,宋代时包括汉东城在内,整个江津只有2万多人。以此推算,如果单就万寿县而言,全县最多1万人;在县城中居住的则只有几千人。和同期北方城市相比规格偏小。

重庆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一座典型的因政而兴,因政而衰的古城。在做了300多年县城后,这里并入江津,改为乡镇治所,社会各方面发展放缓。曾经繁华的古城,亦成为掩埋在耕地、竹林之下的遗址。

当地已准备将其规划成为一座充满唐宋风情的遗址公园。按照目前的设想,在汉东城遗址2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将建成遗址公园,公园内将恢复部分唐宋时期的建筑、城市格局,并展示出土的器物。

古城里的皇帝后代

在万寿县存续的300多年里,古城里住过什么传奇的人物、有过什么传奇的故事吗?还真有。

在距离古城数公里外的四望山上,有一座四望山寺。这座建自后周世宗(柴荣)时的寺庙堪称一座奇怪的寺庙,因为其中主要供奉的不是佛,而是一位黄袍加身的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及其养子、勇南王李存孝。这也是全国唯一的李克用庙。除此之外,山西代县和应县均有李克用墓,应县木塔还有李克用碑一段,称透玲碑。

李克用,唐代沙陀突厥人,强悍勇猛,是唐末乱世枭雄。他靠镇压黄巢农民大起义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五代横行天下的沙陀军。其子李存勖先后战胜燕王刘仁恭父子、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并灭掉后梁,建后唐政权,李克用被追尊为太祖皇帝。

此外,据晚清江津《乡土志》记载:每逢春秋来临日,朱沱乡人便在四望山庙“延巫会祀,巫颠为沙陀语,发歌”,“旋转起舞,灯树层累,悉为沙陀遗枝。世代绵远,今犹有存者,实则回族而从汉俗也”。

为什么小镇上会有李克用的皇帝庙?当地直到清代还有沙陀风俗?据原重庆市江津区政协常委罗昌一数年前研究,李克用义子、猛将李存孝之子旧封汉东(今朱沱境内)侯,在后唐灭亡后屯田于四望山中。因为后面的皇帝要斩草除根,追杀前朝遗孤,所以李克用的后人不敢大张旗鼓地出现,只能隐居。加上李克用家族是少数民族,没有家谱记载也不敢谈家事,他们这里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只是他们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跳沙陀舞,唱沙陀歌,说沙陀语。不过,现在他们已融入了汉族的生活。

除了李克用这支皇族而外,朱沱这个小镇上还出过清代教育家赖文海和武术家罗希樵,近代地理学家徐近之,政治经济学家、北大教授樊弘,现代舞蹈学家、中国儿童舞蹈会会长郭明达等,堪称人才辈出。

汉东城遗址一号探方。本报记者 刘虎摄

铜镞(战国)

陶人(宋)

刻划双鱼图器(唐宋)

陶罐(商周)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