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相较于在某些部门、企业里任职,当大学老师有一点很惹人羡慕:每年能坐享寒、暑两个假期。借着这两个假期,老师们可以探亲访友,走遍祖国名山大川,欣赏一路风景,领略各种风土人情。兜里不差钱的老师,还可以满世界转悠,体会一下风景那边是否独好。想一想,还真有点让人“醉”。
必须承认,这的确是当大学老师的一个好处。但是,就我的观察,总有那么一些大学老师,他们是没有假期的。
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见山是学术,见水是学术,见人是学术,见历史是学术。即便是小小的一杯咖啡,一杯酒,一杯饮料,一块砖头瓦砾,一块无人注意的石头……都会引起他们无尽的学术遐思。
他们以学术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进入他们的眼里转换成学术。即便是在旅途上,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也不会放假。旅游的路程成了学术旅程,旅游的风景构成了学术的风景,旅游的不同经历也变成了学术经历--一切在学术中得以解构和重组。
他们的人生,就是学术的人生,他们的生活,就是学术的生活。他们视学术为第一生命,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他们享受着学术的快乐,也享受着学术的苦和寂寞。他们没有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他们把读书做官视为对学术的污辱或玷污。
在外人看来,他们恐怕算得上“学术呆子”了。可是,外人没有看到的是,正是“学术呆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无形中改变了历史。
他们构建理念,提出范式,塑造价值。他们给人生、给世界、给制度与体制以价值关怀和人文关怀。他们用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理想,一个新的乌托邦。他们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改变着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观念史,那么,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史。毕竟,学术对人类的影响是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除了“学术呆子”之外,我也在大学里看到了一些“学术玩家”。
他们像追求情人一样追求课题、追求项目,追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追求这些东西背后的利益。而一旦追求到手,活由别人去干,自己享受情人般的甜蜜生活,满世界地奔走游玩。他们拿着国家特殊津贴,身上挂着著名学者、著名教授、著名专家的标牌,实则肚子里没货,空空如也。于是,人们看到,抄袭论文的有他们,请别人当枪手的有他们,让别人干活自己得利的有他们。一句话,哪里有学术,你就在那里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利益,他们就会迅速地在地底下蹿出来。
“学书呆子”当然也为名为利。只是,这种名是纯粹的学术之名,这种利是纯粹的学术之利。他们知道,这可能无法强求。何时名来利来,有时候是需要靠运气的,甚至还不是当代的运气,而是历史的运气。不过,历史虽然无情,但也公正,那些浮华的名与利,终归会被历史淘汰。静等花开,这是学术中人的宿命,也是对学术中人无私的奖赏。
当然,也有可能,搞学术的大学老师在学术之路上一无所成、一无所获,但至少,他们活出了生命的质量,没有枉费人生。这样的教师,足以成为大学的一道风景。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