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放在今天大约是可以在“最强大脑”之类节目中熠熠生辉的。有一篇叫做《非凡的大脑》的文章就记载了这位天才的“跨界”轶事。
文中介绍这牛人仅为了赋闲读但丁原著,花一个月就学会了意大利文;仅因受邀去荷兰讲学,六周又搞定了荷兰语;就为了换换脑筋,他读起了这个世界上鲜有人敢问津的梵文原著……
不必再继续列举了,显然知情者已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也是一位牛人:日本现代小说家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赞美别人是成功跨界、一专多能的非凡人物,他自己呢?不错,他是创作了《挪威的森林》、《1Q84》等十数部畅销长篇小说,深受全球读者喜爱,数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却盛誉不减的知名小说家。事实上,他同样是一位罕见的任性跨界牛人。
如果绘制一个村上春树年谱的话,你可以看到他写小说,不过是而立之年以后的事情,而作为一位爱爵士音乐胜过生命,“全身都化作耳朵”聆听爵士乐的人,至少是从幼年就开始了。他在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回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就利用家中的索尼半导体收音机接触了各类音乐。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念中学时家里开始添了立体声设备,听音乐的设备开始像模像样了。
一九六四年,他听了一次亚特·布莱基与爵士信使乐园的访日音乐会,“从此以后一头扎进爵士乐”。
对于一个天性倔强又天赋过人的人来说,“一头扎进”式的痴迷意味着什么,或许已经不需要多费笔墨了。比如省吃俭用买唱片,天天惦记着购买更高级的音响设备,不放过追星的机会,就连大学时代打零工也选择唱片行,“书也不好好念,整天忙着打工、听音乐”。
而奠定村上春树任性跨界史的顽强一幕发生在一九七四年,他大学没毕业就开了一家爵士酒吧。对此惊世骇俗之举,他的父母肯定不同意。他只好打工攒钱四处借债。而问及为什么不随大流找个合适的单位上班,这位仁兄的理由居然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让他能够从早到晚听爵士唱片。
从此以后,村上春树的人生,就是爵士乐伴奏的人生。他一直保护着听者的姿势——边当店主边开爵士酒吧,边当作家当翻译家边写爵士唱片解说,边在国外旅行、教书边收集各种爵士唱片(他偏爱黑胶唱片的质感,哪怕进入CD时期也念念不忘传统的LP唱片),尤其是,边跑步边听爵士音乐。
诚然,这种爵士生涯虽然没有让村上春树变成音乐人,但是对他的小店经营,对他的写作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爵士乐之于他的写作,远不止于写音乐解说、音乐随笔那么简单,还直接作用于小说。他的著名小说《挪威的森林》不仅直接得名于同名爵士音乐,而且他在小说后记中追叙说,当他在雅典吵得要命的小酒馆写这部小说时,不得不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列农和麦卡特尼的音乐,不只是用以对抗恶劣的噪音环境,而且直接赋予了他小说创作的灵感,爵士音乐的灵魂渗透了整部小说。
对了,该说说跑步了。这位牛人是什么时候想到去客串一位跑步健将的呢?村上春树唯一一本写自己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对这种“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一吐为快。
村上春树作为数十年坚持不懈的长跑健将,作为水准相当专业的马拉松、铁人三项的运动员,作为一位征服过100公里超级马拉松的强人,作为经常过着早晚跑几十公里,中午游几千米,年年满世界备战各类运动会的牛人,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跑者姿势已为世人所熟悉。
但是他是怎么当起跑者的呢?说起来这又与他写小说分不开。当他的爵士酒吧已经很有起色,而他自己进入而立之年后,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写小说,而且应征文学杂志新人奖,居然意外获奖了(牛人的特质是想做什么都有做成功的幸运和才力),成为了新晋的小说家。在熬过了一边开店一边听爵士一边写小说的3年时间后,他再次做出了一个力排众议的决定——关店专职写小说。如果说当初开店是倔强且不听劝阻的话,这次为了写小说而选择关店,则是又一次重演了村上式的我行我素。
爵士酒吧关了,他不只是得其名,比如可以对世人说,现在叫我小说家村上春树;而且显然个人生活也得其利,从此可以告别昼夜颠倒睡眠不足的生活。“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他想到了跑步。
这位跨界达人,不仅是快速享受到了听着爵士乐跑步的乐趣,而且显然也找到了一种写作与跑步相融洽的思维方式。在村上春树看来,写作与跑步简直有太多的共性了。都可以通过训练来积累经验,都离不开长期不懈的时间投入,都需要把握一定的节奏,都可以达致身心的愉悦,都可以将人生的精彩发挥到极致,都便于思考——在运动场上,只有长跑最适合思考,试想当射门机会来临时,哪位足球前锋敢“思考人生”?连天才运动员意大利前锋巴洛特利也不例外!
村上春树设想,将来他的墓碑上可以刻下这样的墓志铭: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1-12——××××/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我以为,他的任性简史不妨修改成:村上春树/作家(兼听爵士的跑者)/1949-1-12——××××/他至少是听爵士跑到了最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