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铁血湖南

铁血湖南

2015-02-02 02:23: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见习记者 张萌 发自衡阳

◎湖南战场

10余万日军伏尸这片热土

1906年到中国考察时,日本哲学史专家宇野哲人曾说:“历来健儿多出湖南,慷慨气节之士甚众。若期待将来中国局势有所发展,湖南人定占其中之重要部分。从经济上而言,抑或从予等中国民族研究上言,湖南绝非等闲之地。”

一语成谶。30多年后,日军在湖南战场上的遭遇,应验了这番话。在这片土地上,日军先后投入兵力60余万人次,伏尸十余万,又占日军战后公布的“在中国阵亡45万”的约1/3。

最新资料显示,战时湖南人口伤亡超过371万人,彼时,湖南省总人口也不过3000万,每15人中就有1人从军。

8年抗战,全省200多万青年入伍,给在湖南抗战的军队补充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衡阳保卫战坚持47天的第10军,大多是湖南人。20集团军攻占滇西腾冲,埋骨青山的九千将士中有七千是湖湘男儿。当时抗日国军几大主力中,几乎都有一半的湘军。

抗战时期,湖南战场被划归为第九战区,拥步兵53个师,相当于国军总兵力1/4,其中,10余万官兵为国捐躯。

湖南战斗打得极其壮烈,与其战略位置不无关系。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国民党退守四川,国军重心暂移至湖南衡山。国民政府在战略上把湖南作为西南大后方的屏障。而日军则视湖南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枢纽所在。据湖南省近代史研究专家、中国抗战史专家萧栋梁介绍,当时日军在武汉和广东两个作战区约有10个师团,6个独立团,约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36%。“这就形成了对湖南战区的南北夹击之势。”

1939年8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制订《江南作战指导大纲》,佯攻宜昌和福建,然则秘密向江西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三个方向集结军队,计划9月进攻湖南。

对此,国军作战原则是,诱敌至长沙然后予以有力反攻。湘北接壤赣、鄂两省,地形复杂,河川交错,由北向南依次有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四条河流构成天然战略防线,国军在四地节节布防,诱敌深入;左侧依靠洞庭巨湖,右侧凭借大云高山,均是天险。长沙北面地势平坦开阔,不易驻防,但适合作为主战场围歼敌人。

中日双方,以长沙为战争夺取目标的大会战共发生四次,中日先后四次分别陈兵新墙河南北,国军三次把日军打退回新墙河以北,战略相持阶段持续七年,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佳话。这四次会战,每次双方兵力都在30万以上,且伤亡之惨重为全国战场罕有。

□英烈

左权

(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

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开始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兼二纵队司令员。成功保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曾协助彭得怀指挥过百团大战,指挥并胜利完成黄崖洞保卫战。1939年至1941年,左权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1942年,左权与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该书被第十八集团军(即第八路军)总司令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基本教材。左权是中国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清漳河畔与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6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次年,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在邯郸为其修建烈士陵园。1950年10月21日,其灵柩被安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南岳忠烈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九战区阵亡将士遗骸,葬于南岳忠烈祠烈士陵墓。忠烈祠1938年筹建,1942年落成,是为纪念抗战阵亡将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蒋介石当年手书“忠烈祠”三字,祭祀无数英魂。

当年主持修造的湖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赵恒惕曾说:“前面为鹤驾、朱明二峰,成犄角之势分峙东南;后面是掷钵、香炉、烟霞等峰,成屏障之状环卫西北,氤氲清淑之气,全聚乎此,诚先烈长眠之风水宝地。”

1943年7月7日,《大公报》报道忠烈祠落成公祭:第九战区司令长薛岳宣读完祭文后,向身后“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鞠躬后,朗声向众人说道:“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如祠,岁时奉祀。抗战还在进行,牺牲在所难免。这总神位,特为今后为国捐躯忠灵而设,千秋万代,血食无替!”

现在,这里是衡山景区重要景点,就在香炉峰下,观光公路直通大门口,但游人寥寥。忠烈祠中厅可容500人,靠后面部分为讲坛,讲坛后有石碑,大如屏风。石碑上镌刻着第一、第三、第九等三大战区数十次战役阵亡神位,石碑居中设立“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东西沿墙壁一周,设有当时政要名人撰纪念碑。来自衡阳做货运生意的王先生,已是第四年来此祭拜,“我从不去庙里上香,但每年到这里,我都会点上一支烟。”

忠烈祠右侧山顶还住着几户村民。75岁喻祖住说,以前山上有几百个烈士坟,“文革”时都被毁了。他记忆最深刻的是罗启疆师长之墓,修得最漂亮,八面都由石头砌成,被刨开时,尸体似活人,见风就枯坏了,随葬品也被哄抢而散。忠烈祠几度被毁,先是1944年,日军打进衡山,再是1953年破四旧,最后就是“文革”时期的大规模损毁。

忠烈祠建筑群和墓区,现已基本修缮完整。研究衡阳会战的肖培先生说:“中国人就应参拜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这是国人的责任。所有抗日阵亡的英雄都可以进来接受到祭拜,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还有牺牲在中国的外国人士。我们要尽好祭拜的义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在国共两党联合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视并铭记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国共两党共识越来越多——去年12月底,台湾方面为纪念抗战胜利,发行“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湖南籍左权将军以“殉国将领”身份位列其中,这份月历受到两岸广泛关注。 而在隔海相望这一头,戴安澜、郝梦龄、许国璋、佟麟阁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事迹也得到广泛宣传。

左权被列为“殉国将领”后,抗战中的“湖南现象”引起研究者关注,当年大量国军奋勇抗战的史实,得到发掘。

自古“无湘不成军”。杨度所作《湖南少年歌》称其:“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八年抗战,湖南有七年处于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前线。在1939年9月至1945年6月的5年零6个月里,22次大会战有六次发生在湖南境内(包括四次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湘西会战),歼灭日军10多万人,会战次数和歼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

四次长沙会战尤其值得书写,敌我双方重兵集结,伤亡惨重。更重要的是,湘北三次大捷,成功将抗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阶段,惨烈悲壮之中,湖南打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高潮。而此时的欧洲战场,盟军节节败退。中国抗战由此获得世界关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长江商报特派记者分赴湖南岳阳、长沙、衡阳等地,探访四次长沙会战遗址,采访多位地方抗战史研究者和民间寻访者,发掘义勇之师取义成仁的热血故事。

专题特别感谢

湖南省近代史研究专家、中国抗战史专家萧栋梁

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田伏隆

衡阳九三学社社员、衡阳会战研究专家肖培

湖南抗战史研究民间专家李宣钊

岳阳县图书馆馆长米绪立

忠烈祠本报记者 刘源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