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见习记者 张萌 发自岳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我们生活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抗战的每一天都有牺牲,每座城池都有抵抗,每寸土地都有热血。湖南抗战坚挺冠勇全国,在长沙会战中,除了有薛岳、方先觉这样名震四方的神奇将领,还有鲜见于史料,口耳相传的传奇士兵,单人击毙500名侵华日军的曹锡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传奇英雄。长江商报记者专程奔赴长沙,寻找可以还原历史的蛛丝马迹。
单兵毙敌500,胜过柳德米拉
关于曹锡的报道,最早散见于网络。谈到抗日英雄,每当与欧洲二战奇才论功排辈时,曹锡的名字总会出现在名单上。有军事爱好者在博客中写道,“二战中苏联女英雄柳德米拉,一年中击毙德军309名,和她相比,曹锡在一次战斗中就至少打死500名侵华日军,创造了一个让侵华日军不寒而栗的中国神话。”
不过,这个数字并不确定,有人说曹锡抗战,一共打死500多名侵华日军,有人说是1250名,也有人说是1500多名,更有甚者,说打死了2500名侵华日军。这些听上去就有些太夸张了。
铁血网上被普遍接受的看法是:这位抗日英雄、超级战士曹锡,是国军15集团军52军2师上等兵(师长是黄埔系的赵公武将军)。他先后用地雷、机枪、步枪击毙侵华日军500人以上,创造单兵毙敌纪录的时间为1939年9月22日,地点在新墙河王家坊一带。那时,曹锡29岁,他刚参军且入伍只满一年,在国军15集团军担任机枪手。曹锡的事迹传到重庆,蒋介石曾亲自手书“民族英雄”,予以褒奖。他的事迹传到日本,日本媒体《朝日新闻》,以“帝国之耻辱”为标题报道。
大致相同的文字记载,被反复转载,流传于各大论坛。这样的民族英雄真的存在吗?为何鲜有正史记载?
人们在疑问中,寻找有关曹锡的下落。
确有其人,长沙会战立奇功
著名史学家黎东方曾在其史学著作中提及曹锡,这也是关于他不多的文字记载之一。黎东方,曾拜国学大师梁启超为师,又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中山、东北、复旦等大学。与傅斯年、李济等同为中国史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抗战期间,在重庆主持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工作,并在中央、朝阳、复旦各大学兼课,课余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卖票讲史,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场场座无虚席。黎先生出版了一套“细说体”史书,此书不似正史艰深枯燥,又不像野史的胡编乱造。黎先生认为历史要既不能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个故事。
黎东方这篇涉及曹锡的文章,名为《一连三次的长沙大捷》,在大陆方面转载发表于1987年《传记文学》第五十一卷第四期。
文中称,曹锡确有其人,而且在长沙大捷中立下奇功。且当时的地方报纸衡阳《大刚报》,以及《大公报》《扫荡报》《中央日报》对长沙大捷的英雄事迹均有报道。在《长沙会战·另录》中,黎东方写道,“湘北方面:9月18日,日军主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强渡新墙河,向新墙河北岸守军第15集团军第52军发起进攻。守军顽强抵抗5昼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23日拂晓,日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强渡新墙河南进。”曹锡参与会战立下奇功的时间,就可以推断在22日晚。黎东方文中还记载,“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的曹锡,独力击毙敌军四百人以上。其沉着与忠心,真足以流芳百世。”
黎东方还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曹锡是如何以独力击敌400多人,立下奇功的:用机关枪、手榴弹击败日军七批连番进攻;在无援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丢下卡壳机枪,匍匐两百公尺捡起重机枪又重创日军;接到营部命令放弃“阵地”,中途遇敌又凯旋回营,接受师长赵公武褒奖。将网上流传关于曹锡的传奇故事与此史料相对比来看,其来源则水落石出,都出自黎东方此文。
曹锡英勇御敌的事迹很快传到长沙和附近的战区各地,著名剧作家田汉,也率领文艺工作者赶来慰问,返回长沙后特为52军编写一部新历史剧,片名《新战长沙》,公演时非常轰动。
关于曹锡的其他生平,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陕西汉中人,做过地方保安;还有人说他是四川人;有说曹锡是28岁时“替弟出征”,有说曹锡是“代父从军”。在历史的大浪潮中,要找寻沧海遗珠的个人往事,“虽然有捕风捉影之嫌,但是不可废除这种努力。”细说历史的黎东方还提到,“曹锡年二十九岁,农家子弟,籍贯不详,是第十五集团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师的上等兵(师长是赵公武)。”
外表很傻,遇敌果敢机智
新墙河王家坊一带,是当年日军过河的渡口。在岳阳县图书馆米绪立馆长的带领下,记者日前来到这里。两岸河堤高耸,堤岸后是成片稻田沿河伸展。站在河岸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田埂后连绵的山丘,只有两山相夹的河岸一带是平坦开阔。
在米馆长提供的众多史料中,长江商报记者找到当时中央社战地特派员范式之撰写的《长沙会战中之鳞爪》,文中有一节谈到曹锡的作战事迹。但其内容也与黎东方先生所说大致相同,对于曹锡的具体信息也如同云中之龙,只露出一鳞半爪。据该文介绍,曹锡于七七事变后,在广福厂附近参军,“两年余来实地战场教育,使他的体格,锻炼得分外强壮,他自外表看上去,虽然十足的傻,但当他遇到了敌人的时候,却特别高度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而最果敢,最机智,可谓抗战行列中典型的革命斗士”。
据当时的报道称,曹锡性格沉稳安静,言语不多,不善于嬉笑。唯一的嗜好是闲暇时喝两杯酒。师长赵公武对其杀敌的功绩是奖励三十元,还特意提升他为中士班长。曹锡被记者采访后,对这个世界留下的话是:“敌人不可怕,反过来敌人怕我们。某个阵地只要尚有我们一个弟兄把守着,敌人就始终不敢前进的。”
至于大捷后的曹锡,此后却下落不明。这样一个抗战英雄为何下落不明?中国近代史史料会理事,专门研究湘北抗战老兵的李宣钊先生说,曹锡下落后来基本已经无法考证了,线索也全无。据推测,当时曹锡只是一个上等兵,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没办法再往上升为将官。限于当时的情况,战争史料大多数又是对将领的记载。所以在日后的抗战中,随军迁徙,也就无法查找了。
事实上,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曾在原国民党52军服过役的汉中籍台湾学者崔永德先生,希望通过媒体打探到曹锡的下落。
他在信中称,曹锡是民国27年被选拔到52军的。又根据当时被派往汉中接兵的谢凤麟连长说,由于部队知道这批新兵来自汉中地区,为了妥善照顾这批乡亲,特地挑选他为接兵军官之一,因为谢连长的老家也在汉中。
时隔数月后,《汉中广播电视报》转载消息称,有记者前往汉台区武乡曹寨两次寻访,该地可能是曹锡的家乡,但最后无果而终。此后,又有记者深入该地寻访调查,依然没有音讯,记者离开后却意外接到了村民打来的电话。据村民老太太的回忆,家中确有一个老大名叫曹锡,只是年代久远,又兄弟多有夭折,才艰难记起。“老大在十堰寺军官学校上过学。”老太太回忆说。该学校系抗战时设在此处的“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前身即黄埔军校。
据该回忆称,其时,曹锡刚刚完婚,父亲就被抓去当兵,无奈之下替父从军。至此,也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了。如果抗日英雄真是此地人士,且至今还健在的话,也已经近百岁高龄了。
据说,这里就是曹锡战斗过的渡口。本报记者 刘源 摄
三次长沙会战形势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