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避免通缩须实现科学调控

避免通缩须实现科学调控

2015-02-09 01:04:0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时光荏苒,七八年间,又是一番天地转换。

2008年前后,接触核心信息困难的外围经济界,还在热烈探讨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滞涨预测,未来政府会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来调整中国经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犹记得当时,滞涨模式和中国经济转型预测,一时间成为业界显学,各家言论精彩纷呈,财经媒体也大多保持了集中关注。而这一切,伴随着四万亿宏观投资计划的突然出现,又很快烟消云散。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学界声音认为,2008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是典型的政府干预货币,导致宏观经济结构失调。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更是指出,现在所做的,都是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扭转这个后果。

但既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也就无法回溯去更改。在依靠政府的超额资金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高峰过去,通缩担忧成为市场核心认识的时候,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才应该是中国政府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通缩风险,应该值得特别关注了。中国人民银行2月4日决定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后,股市并没有呈现出良好正回馈。这个强烈的信号表明,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可能处于大力度的通缩压力之下。反过来说,此次央行调整货币政策,也恰恰是感受到了明显的通缩压力,以及疲弱的经济增速,才促使央行加快加大了货币调整步伐。

因为有更多的经济数据,在体现经济运行现实。2014年12月的最新数字显示,PPI同比下降3.3%,已经保持了连续34 个月持续负数,关键是又创下了自2012年9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而2015年1月份的PMI制造业指数,也跌破了重要的50心理线。

实际上,通缩预期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话题。早在2012年底,多家经济预测机构就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将呈现中长期的紧缩状态。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延续的油价大跌、基本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经济增速放缓等国际经济形式,也的确预示着,这个普遍性的全球范围内的通缩周期,已经正式到来。受此影响,中国也表现出需求迅速萎缩、产销失衡加剧的不利局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往年预测看好的春节消费高峰期,却被市场大多数人判断为物价增长疲乏的低谷。

而方正证券的观点则更为大胆,这家著名的金融机构认为,中国宏观经济7.5%左右的增长速度的基础已经被打破,经济放缓的忧虑在显著增加。并且,流动性对经济的拉升作用,已经不再那么有效了。

的确,中国宏观经济再也不能依靠疯狂的地方政府投资和房地产业来催化了,因为这恰恰也是本届政府所警惕并努力调整的重点领域。但在这样的局面下,释放流动性、依靠货币政策的力量,能够多大程度上提升经济的活跃度,依然是难以判断。毕竟中国目前的经济实体,似乎对单纯的投资拉动产生了疲态,而短期内又不可能迎来一个积极向好的消费和出口增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世界经济的整体紧缩,必将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下降,并带来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的短期低潮;而这种紧缩和订单下滑,国内国外双重的叠加,也将导致企业产生产能过剩,盈利降低,经营困难。但由于此前的强势投资和信贷扩张,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已经保持在较为危险的高水平之上。这时候,就可能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政府经济调控效果不佳,中国呈现一定时期的通缩;二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够强,但可能会在局部市场引发价格巨涨,中国就会呈现出一定的滞涨。

但不管怎么说,前车之鉴的作用还是有的。如果政府吸取教训,不再盲目调控造成过去那样房价翻倍的暴涨,那么不管是通缩还是滞涨,依靠伟大勤劳的中国人和庞大的中国市场,也坚信能够很快转换局面。毕竟,就像目前中国如火如荼的反腐调查一样,任何事情,不怕再坏,就怕不亡羊补牢。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