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在蛋糕盘里喧嚣在“石田”上播种

在蛋糕盘里喧嚣在“石田”上播种

2015-02-15 23:47:3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导演冯小刚最近陷入一场论战中。

事情的起因是《奔跑吧!兄弟》的大电影。继去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横扫7亿票房后,今年“奔跑”大电影上映十余日又斩获了4亿票房,日均票房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霍比特人3》。冯小刚在一场节目录制现场炮轰综艺电影大热,认为它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几天拍完挣好几亿,这种钱,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

冯导演的这场炮轰,并非没有支持的声音。知名编剧史航特意把冯小刚举出的例子再重复一遍以示赞同:“明星吴镇宇参加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当邀请他参加该节目的电影拍摄时,他拒绝了。他大意是说,他对电影是有敬重的,心里头有一把尺子。我想说,我对这样的电影人是敬重的。”导演高群书转发时只用三个字表明心迹:“说得好!”论者何勇海也投书《中国青年报》认为综艺电影是“粉丝经济催生的畸形儿”。《北京青年报》则刊登肖扬的评论,认为当下靠着粉丝卖票的烂片扎堆,冯小刚这一声炮轰非常及时。

但显然,更多的人对这位市场化导演的表态感到不满,有网友讽刺道:《跑男》和《爸爸去哪儿》好歹还是纪录片的立项,而冯小刚以剧情片之名摄制的《私人订制》,不正是电视小品的大银幕化鼻祖么?《人民日报》登载的文章,则批冯小刚是混淆视听:“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好电影,观众自然会买账”、“不管是综艺电影,还是非综艺电影,都是文化产业,都得尊重人民币。你冯导演的贺岁片不尊重人民币吗?追求利润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怎么就成了对立关系了呢?”

冯小刚当然懂得这里面的逻辑,专栏作者连岳一语道破这场争论背后的玄机:“主要是护自己的蛋糕。任志强也反小产权房。”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佳山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刊发的一篇评论则说得更为犀利:“以冯小刚为代表的上一代娱乐文化形态的翘楚,正是不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娱乐文化生态的本质特征,才会认为几天拍完的综艺电影是‘自杀’……在推动娱乐文化时代更迭的历史潮流中,中国电影不可逆的新陈代谢过程,无疑会不断加速进行。”评论的标题就叫:《综艺电影之争与娱乐文化的时代更迭》。

就在冯小刚与众人高调论战、众生喧嚣时,另一场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低调上演了:1月9日,南方科技大学为第一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举办了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方没有通知媒体,还封锁了所有入口,任何人都要凭学生学号才可进入。

唏嘘顿起,人们很容易想起几年前的南科大:一出生便风华正茂,自授学位的自信,令外界寄予很高期待。但这场改革未完全达到预期。教育学者熊丙奇回忆:“由于南科大从2012年之后,所有学生的招生都纳入计划录取,所有学生毕业时都将授予国家统一承认的文凭,因此,这批2011年入学的学生,也就变为硕果仅存的‘自主授予学位’学生。”虽然这一届28名学生里,15名学生已经被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但在熊丙奇看来,这并不能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低调授予这批学生学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实的写照。教育改革的调子颇高,但在现实中却是‘高开低走’。”

更令关切者忧虑的是,甚至没等到南科大章程的出台,首任校长朱清时就任期结束,遗憾去职。“后朱清时”时代的南科大,何去何从?《信息时报》的这个问题,道出了人们的忧虑。《华西都市报》不无忧伤地写到“注定不会有那些立时可见的成功”,以此寄语这所曾经准备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高校。论者沈彬,则颇有些悲观地投书《新快报》:“不进行更广泛的改革,要在现行教育体系之外办一所‘理念中的大学’,这条路是很难走得通的。南科大的改革更像是在石田上播种。”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