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真有所谓的烂片吗?

真有所谓的烂片吗?

2015-02-15 23:47:3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孙骁骥

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经济史研究者,专栏作家。

年底是大片扎堆,或者叫“烂片”扎堆的日子。院线火爆之际,时逢《青年电影手册》创办的“金扫帚奖”投票环节正式开启,影迷们用网络、微博、微信投票,选出心目中的“最令人失望电影”。看看榜单:这一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导演”奖项提名中,计有郭敬明的《小时代3》、邓超的《分手大师》、张之亮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以及王晶的《澳门风云》、罗永昌的《冰封:重生之门》等等“知名影片”入围。

这份名单,本就有调侃的意味。金扫帚奖原是模仿美国“金酸梅奖”的山寨版本,奖项本身并不具有多少行业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但实在是一份不错的网络民意调查。细看那些入围的国产影片,基本上属于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明星阵容,但在网络的回馈打分中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网友眼中的“烂片”。

但什么样的影片能称为“烂片”呢?我实在也不知道该拿什么标准去定义所谓的烂片,与自己的欣赏兴趣和口味不对路的电影就是“烂片”,还是说存在某种客观的标准,让我们能像用尺子量衣服那样把每部电影的优劣长短用数据来表现出来?以上两种情况似乎都存在,但又都不完全准确。

比如所谓的网友打分制度,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就是豆瓣、时光网等SNS网站,这类交互类网站有一大特点,就是容易把欣赏口味趋同的人群迅速聚集起来,“长尾效应”非常明显。但偏偏在豆瓣这类网站,经常参与打分的影迷本身就形成了“部落化”的欣赏口味,他们打分的结果恐怕更多的是体现了这一部分人的欣赏水平和趣味,而不是大多数人的趣味。桑塔格说:“观看先于语言”。眼中所看的电影远比嘴上说的宣言更能隐晦地道出人们的社会阶层。网友的审美趣味不就常被人讥讽为“小清新”、“文艺青年”、“不接地气”吗?我们是否可以借此说,由中产阶层和文艺青年们打分决定的“烂片”和“雷剧”仅仅是文艺范观众眼中的烂片,代表不了社会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

更诡异的是,被有文艺青年倾向的媒体和奖项评出的“失望电影”、“烂片”,有不少票房成绩非常之好。例如,《分手大师》这种文艺咖眼中的超级大烂片居然有7亿票房。不少人直呼“三观已毁”;再如,《小时代3》票房在去年夏天上映不久后突破5亿大关,成为郭敬明系列中最卖座同时也是得分最低的一部;得分极低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首周就获得了2.26亿票房……高票房的背后,却是网络上难得口径一致的差评和“金扫帚奖”的调侃。为什么电影市场和舆论会如此分裂呢?

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上文说的,网上打分者的审美趣味代表不了公众,那只是布尔乔亚小圈子里一部分人的趣味标准,所谓的烂片其实都是“接地气”的好电影。但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网络打分确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趋向,那就只能说明,人们是一边骂娘一边掏钱把电影看完,并且长期乐此不疲。这种行为就有些类似于病态自虐了——结果要么是说明整个社会的欣赏水平“下流化”,中产阶级文化日趋小众,与广大的草根文化趣味彻底脱节;要么说明大伙都在电影院患上了集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二者选一,无论哪个答案都不轻松。

念及此,说好的以后不去看烂片的诺言,我怕是不能遵守了。而对于那些票房大卖,同时也是骂声大作的电影,我更要拿着显微镜去仔细地观摩。从中多看出一星半点当下这个社会的路径与沟壑。

不少“烂片”的票房成绩非常好,为什么电影市场和舆论会如此分裂?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