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那些过年不能回家的人

那些过年不能回家的人

2015-02-15 23:47:3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春节临近,游子们归心似箭。不管买票有多难,不管路途多遥远,游子们坚持为春运添姿增彩,为交通事业添砖加瓦,这就是千辛万苦也要见爹妈的精神。如果有人仿照《清明上河图》画一幅《春节回家图》定是非常好看。每逢佳节倍思亲,回不了家泪湿襟。每年总是有一小撮不回家的势力,无法与家人团聚。有人要坚守工作岗位,有人无钱买票回家。春节回家的幸福是一样的,而不能回家的却各有各的心酸。其实,这种心酸本身就是中国春节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起来看看唐朝诗人不能回家的不开心,让我们开心一下。

别看春节在今天的地位很嚣张,在唐朝时春节还不敢这么得瑟。不过唐朝过年和今天有一点相同,也是放七天假。唐玄宗曾颁布过一个文件,叫《假宁令》,文件上说:“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这里的“元正”即是指春节。在唐朝,春节也叫“元旦”、“元日”,就是农历的新年初一。唐朝人过年当然也要团圆,虽然那时人口流动没有今天这么热烈,但那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发达。在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带轮子的只有马车,而那时坐马车比今天坐高铁、飞机还奢侈。

唐玄宗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2000元人民币。如果坐马车,大概起步价是1文/里。如果杜甫从长安回老家郑州巩义,大约900里,怎么也要走半个月,连吃带住加上路费,最少也要一两半银子,那就是3000元人民币。坐船就便宜很多,大约只有马车的五分之一。杜甫一生贫困潦倒,44岁才谋得一个看守兵器仓库的低级小吏职位,靠那点钱回家很难。杜甫57岁时,仍然很屌丝,有次非常想家,但无奈坐船不顺,只能被迫到湖北、湖南交界一带流浪。

某年,孟浩然漂泊在四川,春节无法回家。看着别人家团圆,不免怅然伤感,作诗一首《岁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其实,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老家距离四川很近,而孟浩然非要说自己“羁危万里身”,确实有点夸张。

与漂泊流浪者不同,作为政府官员的韦应物常年在安徽滁州担任刺史,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韦应物是长安人,滁州到长安也是距离遥远。过年时,他给自己的兄弟写了一封信,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常年在外打拼,头发都白了,年末大过年也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确实很不容易。

同样是政府官员,戴叔伦的春节则是在回家的途中度过的。戴叔伦在任江西抚州刺史时期,某年春节要通过赣江转道长江回江苏金坛老家。可还是在旅馆里度过了除夕,他的诗无比凄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看得出,此诗既有作者异乡过年的孤独,又有仕途不畅的凄苦。

与屌丝杜甫相比,老乡白居易是个很大的官,但过年也有多次回不去的时候。贞元三年(787年)春节,15岁的白居易还在江南蜗居,他给弟弟妹妹写了一首诗,表达思念之情,“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十三年后的春节,28岁的白居易还是没能回家。他在《客中守岁(在柳家庄)》的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至于这个柳家庄,目前还没有考证到具体在何处,也许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更让白居易增添了孤独感。

这还不是白居易最郁闷的。白居易的弟弟逝世后,56岁的白居易在那一年的除夕夜正赶上弟弟的祭奠期。在万家团圆的时候,独在长安的白居易想起去世的弟弟老泪横流,无比凄楚,“哀缠手足,悲裂肝心。痛深痛深,孤苦孤苦。”后来,66岁的白居易终于有了一次过年全家团聚的机会,尽享天伦之乐的白居易无限感慨,他在诗中写道:“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说起来,唐朝春节放假七天一点也不人性化,交通基本靠走,回趟家时间根本不够。通讯又完全靠吼,没有电话、没有微信,那时过年不能回家的心情可想而知。人艰不拆,我们还是不要拿人家开涮了。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