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内地旅客推高香港房价及租金
□本报记者 侯斌雄 特约记者 赵绍根 发自广州、香港
这几天,佛山市民崔秀莲有些犯愁:“以后去香港给宝宝买奶粉,麻烦了!”她的孩子两岁多,还要吃奶粉。
2008年三鹿、蒙牛和伊利等奶企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后,不少内地旅客尤其是广东省居民,纷纷奔赴香港采购奶粉。即使国家鼎力扶持牛奶业,但是牛奶销售盛况不再,直到去年还出现奶农倒奶的现象。
2003年中央政府开始实施自由行政策,助推了被“非典”侵袭后的香港经济复苏,然而发展至今,自由行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香港市民连连抱怨:蜂拥而至的内地旅客,影响了日常的生活秩序,甚至推高房价和商铺租金,降低了生活水准。
2015年2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行政会议前向媒体说明,由于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今年两会将与中央政府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和一签多行的空间,以控制旅客的自然增长。
梁振英此番发言,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反应迥异。内地人对此直截了当批评,倘若香港突然刹车自由行,朝令夕改损害港府权威。另一边,多数港人深表欢迎,认为“亡羊补牢,好过不补”。
变迁
自由行“输血”效果由强转弱
2015年春节前后,关于内地旅客赴港自由行的争议,又一次在内地与香港的社交媒体上刷屏。临近春节的日子,极小部分港人在屯门、沙田针对内地旅客和水货客抗议,现场嘲讽。随后,内地社交媒体上呼吁不去香港旅游与购物,甚至有网友上传了撕掉港澳通行证的照片。
两地极端人士的鼓噪纷争,一切源于自由行。
2003年,香港“非典”爆发后零售市场低迷,中央政府决定推行自由行政策予以“输血”挽救,当年7月28日港澳自由行正式实施。自由行的开放刺激香港经济的效果明显,旅游业实现大复苏,零售业也是年年报喜。尽管2008年香港遭遇金融危机,零售业依旧逆市飘红。
2014年香港立法会秘书处公布的《研究简报》显示,2013年整体内地旅客在港购物的消费额接近1700亿港元,超过香港整体零售业销售额的1/3。其中,自由行旅客的购物开支迅速提速,由2004年的86.2亿元至2013年近1100亿元,激增11.7倍。自由行旅客的消费开支占香港零售业绩效比重亦猛涨,从2004年4.5%攀升到2013年22.2%。但到2014年,香港零售额出现下滑,2014年全年的零售总额回落0.2%,为2003年以来的最差。
2013年,《明报》的一份调查显示,自由行只令16%港人受惠,提供就业岗位约70000个。
香港政府2014年披露,自由行的经济贡献仅占香港GDP的1.3%,而且其给予贡献的零售业并非香港的经济支柱。这说明,自由行对于香港经济的“输血”效果已经极为低弱。
香港有分析判断,内地旅客十年来的扫货消费,惠及奢侈品等极少数行业跟垄断超市等商业巨头,实际上有几百万的普通香港民众并未得益。
自由行人数下滑的最新数据是,梁振英2015年2月24日说明,羊年春节访港的自由行内地客与去年同期相比轻微下跌,而同一时间内地往澳门的自由行旅客增长6.7%。
弊端
水货客扫货影响市民生活
内地旅客前往香港扫货和置业,零售商和房地产商热烈欢迎,赚得盆满钵溢。然而,香港普通市民却埋怨自由行助推了香港的房价和店铺租金,影响了港人的日常生活秩序。其实,他们没有细分自由行的内地旅客构成,狂扫奢侈品或置业的多是暴富阶层,而购买奶粉和纸尿裤的多是普遍人士,一股脑指责全部的内地旅客显然有失公平。
2009年4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实行“一签多行”。深圳市220多万户籍居民只需支付100元签证费用,就可以享受一年内无限次访港,每次留港时间不超过7天。于是,香港的商场和街道冒出不少由内地人和香港人合作的水货客。他们大肆扫货销往内地赚取差价,有数据显示,2014年内地入境香港的一签多行旅客达1485万人次,按年大升22.2%,其中最大部分就是水货客。
2月26日,中国时事评论员兼中国事务顾问树根向长江商报记者批评水货客:“内地旅客狂扫奶粉等生活品,商家自然喜笑颜开。但是,不管有限的商家如何迅速上货,都无法满足水货客抢购炒卖。水货客疯狂扫货,自然影响到香港市民的生活,因此香港人近年来大多叫苦连天。”他反问,时下遍街布满金店、药店和售卖洗发水奶粉的日用店,你想想香港市民满不满意?树根埋怨,“对于一签多行,当年除了小部分商界类别的议员外,近八成议员顺应自己界别的民意要求香港政府取消,以及减少来港旅客人数。但是,一签多行照样执行。”
对水货客的扫货行动,香港中国旅行社内地游客中心副经理王凯加有自己的见解:“水货客没有任何错,毕竟是政策开放了一天多次往返的签注。既然有空子可以赚差价钱,何乐不为?”
为此,内地和香港居民不禁疑窦重重,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为什么会开放一签多行?幕后的考量究竟是什么?
2月28日,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表示,“内地与香港海关应该继续合作坚持打击水货客”,同时中央政府必须强力保障国产奶粉等食品的安全,从而减少水货客投机的可能。
珠海市民侯云生2月27日向长江商报记者说:“如果香港收紧自由行,必须保障普通市民赴港旅游的基本出行。”
反思
自由行不应只看人数多少
中国时事评论员树根切实感受到,自由行对普通香港人的生活带来不佳的观感。“制造不平衡的产业,大量的零售店由本土民众市场转变为旅客市场,推高房价推高租金,令民间贫富不均。甚至引起内地与香港居民的矛盾冲突。”
关于遏制内地旅客推高房价,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2月28日下午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香港2012年10月27日起实施提高炒房印花税等措施,功效显著。据我了解,2014年没有内地客进入香港投资房地产了。”
2月28日,长江商报记者连续采访香港的市民、大学生和大学教授,他们多数表示香港政府必须检讨自由行政策。
观塘区议会的民选区议员邓泳骏的态度明确:“我支持特首大力度向内地政府争取收减内地旅客,完全反对一签多行。特首不做好这工作,会有更多市民对他不满!”将军澳的肖先生也支持特首这个政策,“亡羊补牢,好过不补!”上水区的陈小姐却对特首游说中央政府收减来港内地旅客不抱过多希望。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雷添伟同学认为,“因为香港民间对太多内地旅客越来越不满,限制内地旅客人数会对香港起到正面作用。特首准备收紧自由行,宜最快时间处理。”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香港学生李国辉也赞同,过多的内地旅客容易引发内地与香港居民的群体冲突事件,成了全中国民众的问题,不好!
香港的教授们对此却另有一番见解。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赵雨乐教授对特首的决定持中立态度,“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应以有容为大的兼容政策为目标,在政策上不单要考虑旅客的人数多少的影响,也不能简单地看旅客带来多少资金的收入,要制定长远的兼容政策才最重要。”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赖奇略教授也不赞同特首在自由行争论敏感时期改制,会带来更多令香港不稳定的因素出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看来,香港作为世界贸易的港口城市,一直以自由市场世界为荣,一旦收紧自由行不符合香港一直珍视的自由开放精神。
内地各界对于香港是否收紧自由行,有着深层次的剖析。腾讯“财经观察”2月28日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是“目前香港的承载力是否超过极限”。“梁振英的措辞比较模糊,并未给出具体数字。但是,与香港差不多面积的纽约每年接纳的游客人数比香港多2000多万人次。摆在香港政府面前的,不应该是急于用管制手段去遏制自由的根基,而是如何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在香港检讨自由行政策的同时,内地民众也在考问中央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北京著名律师张燕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她为内地的食品生产质量恨铁不成钢:“有本事自己生产食品让香港人也来抢,那才牛!”
中山大学林江教授2月28日向长江商报记者建议,将一签多行调整为一年多行,有利于缓解内地旅客给港人生活的带来的压力,“另外,香港政府应该拓展购物天堂之外的城市地位,发掘其他文化领域的资源,从而减少水货客,带来正常的旅游客”。
2月28日下午,林江教授寄望,中港两地民众在自由行话题上: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一国两制大框架不变的局势下,港人应更包容内地旅客、内地旅客应更入乡随俗遵守香港的秩序。“内地和香港,从来谁都离开不了谁!”
内地旅客涌入香港商场购物。特约记者 赵绍根 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