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明星、毒品与青楼的讽刺

明星、毒品与青楼的讽刺

2015-03-16 01:13:3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最近有娱乐明星吸毒被抓了。娱乐明星这么点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有的吸毒明星曾经是禁毒义务宣传员,这就很讽刺了。官方或民间过去邀请他们担任此类宣传员或某某大使,是看中了他们作为偶像的公众影响力。可惜,他们不仅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名誉,更将公众赋予他们的义务弃之如敝屣。

或有同情者说,明星吸毒是有自己的苦衷,比如作为个体的苦闷与彷徨,事业的挫折与精神的空虚,甚至还有因为某些恶势力为了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而进行的诱惑与胁迫。我想,这些因素或许也是存在的。但,人若没有贪图、野心或旺盛的欲念,也是很难轻易被诱惑与胁迫的。至于以毒品来消除自己的苦闷与空虚,无论如何都不是足以说服人的借口。

或有粉丝之类的追随者说,他们的内心渴望着自由,希望瑰丽的梦幻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创作的自由,艺术家需要牺牲自我的健康来达到梦幻的境地,实现艺术的升华。且不论这几位明星是否有这样的作品问世,但自由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有为了自由的抗争也从来不需要毒品的麻醉。

说到这里,倒让我想起19世纪的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德·昆西。这位浪漫主义的作家一生与鸦片为伍,却是因为病痛而起。在毒品的慰安与抗争历程中,他写下了不朽的《一个瘾君子的自白》,细致地描写了毒品引起的幻境与随后的苦痛。很多人不会因此指责他的行为,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也因为他的真诚忏悔。同时,我还想起了19世纪末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作品,和颓废主义者所宣称的“恶与悲中的美”。有人说,比亚兹莱笔下的莎乐美,如同死亡的摇滚,唯美的线条如风如烟,蕴含着生命的虚幻。可惜,我们最近堕落的这几位明星,他们不仅没有能力挖掘这“恶与悲中的美”,连这样的一点皮毛恐怕也没有学到。他们所留下的,是商品社会中的那点放纵与奢侈,是交易现实中的那点虚荣与伪善,以及不良的示范。

他们终究不值得同情与怜惜。而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个体修养的缺失,他们的人生如同戴着伪善的面具的舞蹈,成为大众的笑谈。

前段时间,还有几位明星或名人,因为嫖娼被抓,也一度成为众人的笑料。于是,也就有了最近流行于网络的一篇文章《青楼的归青楼,妓院的归妓院》。这篇署名高晓松的文章,将古代的青楼比喻为现今的娱乐圈,而将妓院比喻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红灯区,对青楼的世界颇多赞美与艳羡。他描述说,青楼的女子都是有范儿的,有气质有品味的,还要有技艺,有情调。而妓院里是不需要这些的,只有欲望的交易,是低下的猥琐的。文章作者对古代青楼的美好想象,颇有让人惊诧之处。且不说作者毫不体谅古代青楼女子的痛苦经历,在他看来,这些女子似乎都是极自由、极自愿地混迹于瓦肆勾栏之间,在多情子与负心汉之间欢笑周旋,仿佛生活于天上人间。便是所有的描述,也是经不起历史的考证与推敲的,而只能说明,作者的向往颇为危险,因为青楼与毒品只有一墙之隔,是一念之间的事。

古代男人上青楼,当然有追求自由爱情的记载,而古代女子在青楼,却大多出于悲惨的身世,将自己的自由与快乐建立在如此想象之中,也可见作者的肤浅与自私。将青楼比喻为现今的娱乐圈,真是莫大的讽刺,但同时也让人对当今的娱乐圈感到不少鄙夷与不屑了。

为艺术而献身的艺人,本应当受人尊重,可是,在我们的社会,明星常常沦为被娱乐的对象,恰恰正是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轻视了自己的职业与义务,因为,不珍视自己的名誉与地位的人,从来都要被众人所轻视,所唾弃的。

自由总要付出代价,有的人为了自由而成为罪犯,有的人为了自由而成为瘾君子,这样的自由,都是自私自利的自由,他们都必将成为阶下囚,从哪里得来的,便从哪里失去。我的希望,则是明星们真的都能成为大众心目中美好的榜样。

□瞿炜

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