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谢方 见习记者 张萌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曾前后两次远征入缅作战,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日军在缅甸战死16.2万人,国军立下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密支那战役、松山战役、龙岭战役、怒江战役的赫赫战功。在滇缅印战争中,史迪威公路尤为著名,被称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多年来这条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缩影,成为中国人心中难忘的记忆。然而此后,国人曾多次尝试完整地重走此条公路,但不能。
3月23日,滇缅抗战专家、从事滇缅抗战田野调查30多年的戈叔亚,将带领考察团队重走史迪威公路,在过去的30多年,他跑遍了其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地区,几乎用双脚走完了远征军所触及的每一块土地。如果此次探访成功,将会成为国人首次用双脚重新走完“抗日生命线”的纪录,可谓对这伟大战役的虔诚朝圣。
背景:国内抗战的“最后输血管道”
三次湘北会战,日军在湖南战场受到国军英勇回击,想要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部署落空,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孤军深入到中国腹地的日军改变了侵略方针。
日军深知中国国情,在国贫兵疲,战略物资、武器装备跟不上的情况下,中国只有依赖海外补给。毕竟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工业生产远远滞后于日本,日本当时已经跃居世界工业化强国,加上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日本军队的编制、素质、武器装备早已在中国之上。当时国民政府缺乏工业基础,国内兵工厂只能生产少量轻迫击炮等,多数轻重武器均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
抗战爆发后,在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于1938年初开始修筑滇缅公路,20多万民众从中国云南赶来,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在毫无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硬凭着双手和血汗,历时10个月,在峻岭、密林、险滩、深涧之间,冒着落石、坠江、暴雨、毒虫、瘴痢的危险,沿滇西缅北900多公里的荒野中修建了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输血管”。
早在1938年,日军就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封锁了沿海岸的出海口。日本还进军印度支那半岛,封锁了除滇缅公路之外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还用武力强迫“第三国”停止对华援助。1940年春,日本轰炸滇越铁路,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为中越运货的要求,当年9月日本进攻越南彻底掐断滇越铁路。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香港,中国重要的进出物资港口通道被切断。从华北到华东,从东南再到西南,日本对中国的封锁已成围合之势,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唯一一条与国外联系的“输血通道”。
1940年在欧洲战场上,英法盟军大溃败后,英国本土已危如累卵,而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也受到日本入侵的威胁。对于日本的虎视耽耽,英方采取绥靖政策,尽量避免对日本开战。迫于日军的不断挑衅,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并在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把战火烧到了南亚太平洋地区。美国开始正式对日宣战。此前独立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国终于有了并肩作战的盟友,通过中英美三国的同盟,联合打击日军,保卫滇缅公路,打通史迪威公路,把日军拉入到中印缅战区。
二战时期,缅甸是在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边高山连接英属印度,而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日军若能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阻隔史迪威公路的修建,以缅甸为据点,便可以从后方直接威胁中国,向西北可以入侵印度驱赶英国美国势力。
过程:情非得已的伟大一战
在曾多次重访滇缅战场的戈叔亚看来,滇缅公路是还能通路的情况下最差的一条公路了。但在他看来,无论战争的过程多么复杂诡变,所牵涉的因素多么繁杂庞多,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条“简陋破碎”的公路而展开——滇缅公路以及最后延伸成的史迪威公路。
戈叔亚说:“美国和中国在中缅印战区作战的用意,皆在于打通史迪威公路。英国人配合作战的用意则略有不同,除了对日作战外,还要保护他们的势力范围。而日本人进攻缅甸的用意就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阻止后来的利多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还有一部分用意是为了进攻印度。”中美英三方,因利益关系各有分歧,尤其是中英双方。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会议一开始,中英间就发生了争执。英方轻看中国军队,为其在缅甸的利益,借口滇缅路交通困难,运输不便,拒绝中国军队主力进入缅甸。中国军队一开始便错失布防的最佳时机。
1942年1月,日军率领重军强势进攻缅甸。英军溃败,欲求早点从缅甸抽身。1941年2月,经美英多方催促,中国远征军派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其中包括中国唯一的一个现代化装甲师第五军200师。10万部队浩浩荡荡却匆匆忙忙入缅。蒋介石对此并不放心,还亲自飞到昆明部署军事。
对此,戈叔亚解释说:“第一次滇缅作战是逼不得已的。中国军队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而有人批评说应该把精锐部队留在国内战场。但从当时的时局来看,对于必须保护的滇缅公路,中国必须出兵还要负责维护。另外,中国政府当时可能有一点错觉,认为能和美国人、英国人并肩作战,那么这场战役必胜。美国、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军事实力强大,国人太兴奋了。我问过一些参战的老兵,他们都认为这场战争肯定要胜利,一定要胜利。而结果却是,第一次入缅作战就彻底败溃。”
尽管中国远征军努力作战,在缅甸的同古、仁安羌等地重创日军,但仍无力挽回败局。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第一次入缅作战后,随史迪威、罗卓英退往印度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在印度换上美式武器装备,并在兰姆伽受到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成为中国驻印军。而退往中国境内的远征军,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大部分走向野人山,最终导致远征军的灭顶之灾。据统计,这条长达650公里,114天的死亡之路,使得20000多士兵,最后只剩下2000多人,90%的士兵丧命于荒野丛林。
痛定思痛后,中国开始全面检讨并在盟军支持下重建远征军。1943年10月下旬,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其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正式开始强渡怒江,于9月14日解放腾冲。
攻破密支那后,中国军队发动总攻,新一军、新六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新一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滇西打来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记着:“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000余人,歼灭日军48000余人。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中国远征军奠定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意义: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戈叔亚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中国远征军在滇缅印战区的抗战,可以看作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缩影。从战争开始时候的惨败,再到战争后期的完胜!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最理想的开始和结尾,堪称经典。”
戈叔亚还从滇缅公路的作用谈道:“以昆明为终点站的滇缅公路,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前线武器装备匮乏的情况,但是后来它的作用却慢慢凸显,使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滇缅公路使得日本人远离中国腹地,并且让英美等强国介入到对日战争中来。而日本人为了切断滇缅公路,既拉长了战线又四面树敌,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倪乐雄在其撰写的研究性文章《再论中国远征军成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影响》中,对比了先后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因素,提出作战中制空权的重要性,认为两次作战在客观上都对二次大战盟军的胜利有极大的作用。
“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从整个欧亚战局密切之关系而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存在着必然之联系,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军事贡献正是从这种关系中体现了出来。”
中国抗日战争的地标“24道拐”。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