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成了媒体上最大的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热烈地讨论着各种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社会难题。在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提到了环境问题,并承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承担起自己的监督职责,及时跟进,及时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来,要求整改。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自然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责任。
它的责任当然不仅于此。同样是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傅莹明确表态,税收法定的条件已逐渐成熟,总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她还说:本次大会要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当中,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税收专属立法权,“以后凡是开征新税的,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税收法律”。
这个事情很重要。虽然表面上看,是政府说了算,还是人大说了算的问题。但背后,则关切到每一个人的钱包。马克思说的,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而税收,则来源于民众的口袋。必须要管住掏钱的手,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利益,同时,才能更好地监督政府的花钱行为。《北京青年报》社评在评论这一话题时,就想起了不久前“油价刚要降,燃油税就提高”的任性行为:“财政部调整燃油税并非师出无名,其依据的是自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消费税暂行条例》,成品油消费税调整由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起草意见后上报国务院,由国务院审批通过后,以部委名义发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198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税收立法权授予国务院,相关部门可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暂行条例征税。这种授权符合历史经验,曾是现实所需,却也埋下了骑虎难下的伏笔。”
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即便民间或者代表委员有提及,却也很少得到回应。这一次,傅莹代表人大表态,随之,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也表态支持在2020年之前,立法权回归人大。《法制晚报》的社评认为提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体现了全国人大的责任感。在该报的评论员程赤兵看来,“税收立法权交出去,政府可腾挪的余地小了,财政收入不那么‘随心所欲’了,收入与支出的压力将会更大。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有动力去搞预算的透明,去开源节流,去节约三公经费,去砍掉不必要的支出。”
三公经费,确实透明了一些。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回应了那个传说了很多年的“3000亿”传闻。他在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就表示:“中央财政去年三公经费是71亿多元,按6倍比例,地方就400多亿元,但只是估算。有人说地方三公经费有3000亿元,那是胡扯。”尽管回应仍不详细,但在《春城晚报》评论员吴龙贵看来,“财政部在两会上首次回应三公经费的问题,仍然让人眼前一亮”。
而让人眼前更亮的则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的发问:“我想知道,八项规定省下的那么多钱、反腐追回的那么多钱,都去哪里了?”这位委员当然知道钱都被收缴国库,但问题在于,这笔钱现在省下来了,会用到公共事业支出领域吗?正如田中群所建议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让百姓感受到反腐的好处呢?比如把反腐追回的钱投入农村教育,或用于治理农村污染,将这些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还给百姓?”
而在论者司马童看来,钱去哪儿了的问题,并不只涉及反腐资金。“土地买卖钱去哪里了?交通罚款钱去哪里了?各种捐款钱去哪里了……‘钱去哪里了’的公众焦虑,实际上是诸多方面和领域‘公信力如何强’的热点问题。‘钱与权’的问题处理得一清二楚,绝不拖泥带水地留下容易腐败操作的空 间,社会公众的困惑质疑就会大大减少;相反,‘钱与权’的关联,若总是模糊牵扯、暧昧交集,哪怕再多信誓旦旦的自言自语,也难阻绝浮想联翩的流言蜚语。”
关系到钱的这些问题,必须要说清楚,也必须要有一个更为透明的机制,随时让公众了解。否则,不但会伤了公众的感情,更是伤害了公众的权利。这一届两会上,关切这一问题的代表委员们,做得好。
□ 张恒
《Vista看天下》杂志编辑,评论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