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改革”、“发展”仍然是被最频繁提及的词语,此外“服务”和“创新”出现较多,与“服务”有关的除了服务业,还有服务体系、服务价格、公共服务等,“创新”则被用于产业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等语境中,“万众创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为什么创新这么重要?因为我们一方面要保持高速发展,一方面又要解决现有的资源驱动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雾霾、环保等问题,在这样的资源、目标双重约束的二难选择中,我们只能靠创新,否则就是坐以待毙。
那么,如何做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由于这个命题很大,我们不妨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政府的科技创新资金,来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万众创新”。
作为广州市政府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咨询委的成员,我曾受邀参与政府的科技扶持基金的制度制定、评审等工作,对此项工作可以说深有体会。仅在广州市,这项资金每年估计约达20多亿元,全国大约有2000亿元左右,是很大的一笔财政资金,如果将之用好了,将会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带来很大促进。但是,这笔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究竟如何呢?客观地说,提升空间很大。
为什么?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需求和行政审批的矛盾。一项创新是否有效,市场说了算。但是这个资金的使用却是行政官员说了算。我所观察到的是,在现行的“申报制”下,谁来申报、谁可以申报,那些急需资金支持、真正在创新的人根本不知道,反倒是那些消息灵通的人可以注册一个公司,利用邪门歪道套取这个资金,用之于其他活动。有的地方事后也不对这个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这简直比“天使资金”还“天使”,纯粹就是白给)。这就从机制上造成了极大的寻租空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政府官员都是圣人,在这种申报机制下,出问题是早晚的事。广东省科技系统的腐败窝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出现问题之后再予以惩治,是事后补救措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政府的资金没有使用好是直接成本,那些该扶持的项目没有得到扶持是机会成本,另外,一些干部的堕落腐坏,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怎么办呢?上述问题实际上具体包括三个原因:事前没公开,事中不科学,事后没考察。我们就对症下药,给出三个处方:
第一,事前要公开。至少做到信息公开、规则公开、渠道公开。即要让全社会的人、创新者都知道,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新,你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申请政府的这笔资金来支持——一分钱难死英雄汉,有些中小企业,就是因为一点点的钱周转不过来倒在了创业路上。那么,怎么才能申请到这笔资金呢?这就需要规则公开、渠道公开。除了要形成一个明文制度,挂在网上,随时可见之外,还可以将之具体为一个自测问卷。创新者们一上科技创新委的网站,完成这个自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那立即告诉他,需要准备什么资料,通过什么渠道去申请。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难做到。
第二,事中要科学。目前的事中评审不科学,表现为仅仅是报告的评审、公文的旅行,最多邀请我们这些专家去露个面,最终仍然是局长“一支笔”的事。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但是,具体怎么“简”?会不会又成为“任性、随意”的借口呢?我认为,这里的“简”应该是“去行政化”,参照诺贝尔奖那样的委员会评审机制(挪威和瑞典政府不予干涉),委员应是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根据具体项目的评审需要,随机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工作独立、秘密进行,不受外界干扰,也不会滋生腐败。
第三,事后要考察。诺贝尔奖没有事后考察,因为它是一种奖金,是对过去行为的奖励,但是我们的政府创新扶持基金不能没有事后考察,因为我们要对这个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人民负责,它来自于财政,来自于公众的税收。
那么事后如何考察呢?要像天使资金、VC(风险投资)一样追求股权和回报吗?也不是太妥。我的建议是:建立定期考察制度,比如每年回访。如果这个企业、这个项目真正产生效益了,那这个企业在正常的税收之外,可以选择将曾经受惠的这笔资金再捐献出来,投入政府的扶持基金池,去扶持更多的创新者(即使这样,企业也相当于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我们的扶持基金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不至于丰年有、歉岁无,创新扶持的势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则要在企业、创新者、评审委员会的层面予以反思,吃一堑长一智。这种良性循环机制,才是我们翘首期盼、政府乐见的。
□史振钧
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广州市政府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咨询委成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