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李梅火攻”:东京大轰炸

“李梅火攻”:东京大轰炸

2015-03-16 07:23:26 来源:

长江商报消息 70年前的今天,史无前例的一场攻击过后,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

□本报记者 纪文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日本首都东京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其中1945年3月9日—10日以及5月25日的两次主要轰炸,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次战役以美军取胜,东京近十万人死亡而告终。执行此次轰炸的首领叫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因而这次空袭史称“李梅火攻”。长江商报记者对话二战研究学者戈叔亚,重新讲述这个推动二战进程的重要战役。

序幕:轰炸九州从成都起飞

早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的吉米·杜立特中校曾派出16架B—25中型轰炸机袭击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军事设施。但这次攻击主要是象征性的任务。二战学者戈叔亚表示,当时美国出资在如今的成都双流机场附近修建了4个机场,打算从中国出发。

1944年6月15日,47架B—29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八幡钢铁厂。然而,这次攻击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由于当时的美军还未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等军事基地,仅由中国出发距离太远,容易产生补给问题,由中国起飞的B—29必须减少载弹量以运载燃料,故此B—29在中国的日子里,只对日本发动了有限的攻击,对九州岛的那次攻击也仅仅轰炸了次要目标。直到尼米兹海军上将的跳岛战术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岛屿后,美国第20航空军被编配到第21轰炸司令部,并开始筹备使用B—29对日本本州岛的大规模轰炸。

1944年10月,第七十三轰炸机联队进驻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这给后续攻击提供了距离上的便捷。一个月后,美军对日本的大规模轰炸正式拉开序幕。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8月期间,美国空军对日本98座城市实行战略轰炸,共出动B—29轰炸机3.3万架次,投弹16万吨,炸死23万人,炸伤35万人,全日本24%的房屋变成废墟,1600架飞机被摧毁,1650艘船舰被击沉击伤。东京是受常规炸弹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受常规轰炸死亡最多的城市。仅1945年的三次轰炸就死亡14万人,焚毁全城50%以上的房屋,使l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44年11月24日,美军派出88架轰炸机空袭东京,意欲进行一次白天的精准轰炸。飞机在10000米高空投弹,结果由于轰炸目标不准,只有约30架飞机找到了轰炸目标,其中只有约10%命中预定目标。这是自杜利特空袭东京以来美军首次轰炸东京。

夜袭:将东京市区夷为平地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2月19日,第20航空军的指挥部实施“试验性”燃烧弹空袭的命令。美军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对东京采取大规模燃烧弹攻势,当晚174架B—29轰炸机在东京抛下大量凝固汽油弹,把东京约2.56平方公里的地方焚毁。这更坚定了李梅实施大规模夜间火攻的决心。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从关岛直扑东京,实行轮番扫地式的轰炸,投下2000余吨燃烧弹,市中心41平方公里被夷为平地,26.7万幢建筑物付之一炬,共炸死烧死近9万人,另有10万人被烧成重伤,100万人无家可归。

1945年3月9日至10日,美军派出334架B—29轰炸机从马利亚纳群岛出发,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持续两小时的轰炸,每架飞机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燃烧面积可达6500平方米。二十四时十五分,两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投下照明弹,接着投下燃烧弹,为后续飞机指示目标。随后大批轰炸机接着以单机间隔依次进入投掷燃烧弹,火势迅速蔓延开来。334架B—29共投下了超过两千吨燃烧弹,近41平方公里的地方被焚毁,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

据戈叔亚介绍,在史料中有一种说法是:“火攻”的方法是李梅从另一位美军军官陈纳德轰炸武汉的日军那里学到的。此前在成都时,李梅与陈纳德有过接触,陈纳德曾经率领士兵火攻了驻扎在武汉的日军,并将火攻的效果告知李梅。由于日本国内很多木质房子适宜火攻,致使李梅坚定了火攻的决心。那次夜袭东京,美军在东京炸出了一个X,以划清轰炸范围。

关键:美军凝固汽油弹发威

这次轰炸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非核武空袭,破坏力堪比后来的原子弹。据称日本政府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城市里烧焦的尸体清理完毕。此次轰炸一共投下了超过两千吨的燃烧弹,造成了二战中最大人员伤亡的一次轰炸,但却不是出动飞机最多的一次,此次一共出动了300多架轰炸机,而二战中美国最多一次出动了超过800架轰炸机。

戈叔亚表示,类似于这样的无差别轰炸最早是德国和日本率先使用的,德国打西班牙那次可能就是开创了第一次无差别轰炸。加上美国人在这次战役中发明的凝固汽油弹,在打击以木质房屋为主的日本东京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在汽油中加入能够附着的粘合物,让原始的液体汽油成为了胶水一样的燃烧武器。早期的流质燃剂有个重大问题——容易喷溅又难以附着,很难达到集中杀伤的目的。美国发现改用胶状汽油可以提升喷火器的射程与效用,但是胶状汽油使用需求量大又昂贵的天然橡胶,很难制造。于是在战争后期,他们研发出廉价的凝固汽油弹黏稠剂。这种凝固汽油弹让美军的火攻更有目的性,有时为了攻击水中目标,武器研发者还在凝固汽油弹里添加活泼碱性金属,如:钙、钡等……金属与水结合放出的氢气又发生燃烧,提高了燃烧威力。加上飞机这种高空武器的投掷,让其落地后能发出一千度左右的高温,并能长时间地燃烧。

“这次战略袭击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日军的投降,避免登陆作战。从美国后期投放原子弹的时间可以看出,他们选择在8月7日和8月9日丢原子弹,而8月8日是苏联对日作战,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日本早些投降,不被苏军占领,从而让战争提前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死亡人数大规模减少。”二战专家戈叔亚评价此次战略袭击的意义。

1945年3月10日凌晨东京大轰炸摧毁日本东京63%的商业区和20%的工业区,战果远远超过了之前历次所有轰炸的总和。

东京大轰炸造成地面密布的弹坑。

“若不能取胜,等待我的将是军事法庭

柯蒂斯·李梅的传奇一生

人称“冷战之鹰”的柯蒂斯·李梅是二战中的重要角色,也是美国战略轰炸思想的实践者。作为一位铁血的暴力将军,他带着手下的重型轰炸机,创下了二战中无数的战功和记录。在美国国内,他是英雄,但在二战史上,他也曾经引发过争议。每一次战役他都亲自制定作战目标,每一次战斗他都首当其冲亲身参与,目的只是为了争取最终的胜利。在一份史料中记载着他的一句话,“在任何一次任务中,我都会在领头的飞机上,每一架出发的飞机都要直击目标,否则我知道,等待我的将会是军事法庭的裁决。”

工程师成为了飞行员

 “东京大轰炸”的指挥者柯蒂斯·李梅,在美国二战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幼年出生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父母都是普通人,为了维持生计,李梅幼年不得不随着父亲的工作四处搬迁。高中毕业后,李梅进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并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他在1928年加入军队,成为了一名飞行员。1929年10月,在得克萨斯州的凯利基地完成飞行训练后,他成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后备役部队少尉飞行员,并在一年后转为现役飞行员。起初服役于驻守在塞尔弗里奇机场的第二十七驱逐机中队,曾在数次战斗行动中执行过多种任务。

1937年,他被调往第二轰炸机大队,开始转飞轰炸机。当时他在美军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在南美进行的其首次大规模转场飞行中表现极为出色。到美国参加二战前,还开拓了从南大西洋到非洲和从北大西洋到英国的空中航线,不仅得到了晋升,还亲自组建并训练了第三零五轰炸机大队。他所在的轰炸队被称为“铁人组”,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飞行,或是陆地练习。李梅坚信只有不懈的训练,才是带领士兵们战争生还的最好法宝。

每次任务他都在前线的飞机上

当时,盟国空军在对欧洲大陆进行突袭时,轰炸机群总是过早采取规避防空火力网的战术动作,因而很少击中目标。抵达欧洲后,李梅对轰炸机的编队形式和轰炸技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革新。在执行某次任务之前,李梅向机组人员发布了一条令人胆颤心惊的命令:“不许采取规避战术动作。”这样的战术让其率领的部队投弹准确率和数量大大提升,“无规避行动”就成了整个第八航空军的口号。随后,李梅重新编写了飞行战术手册。后来又发明了“交错式”飞行编队,使得己方飞机可以轻松地对德国战斗机进行反击,而不用担心会射中己方飞机。在战争末期的太平洋战场上,B—29“超级堡垒”式轰炸机采用了类似的编队和轰炸技术。

他还组织了著名的“雷根斯堡空袭”。此次行动中,B—17轰炸机执行单程轰炸任务——从英国起飞,轰炸德国纵深地区,最后降落非洲。他曾亲自驾驶B—17轰炸机深入纳粹德国腹地进行轰炸,并击落5架试图拦截他的歼击机。铁血的态度让他从一个少校,在三年间迅速升级成为了少将,成为美国陆军(当时航空兵隶属于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战争将过去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不苟言笑的战争机器。

由于他的决议往往显得不近人情,使得其手下的士兵有些想当逃兵,于是他说:“在任何一次任务中,我都会在领头的飞机上,每一架出发的飞机都要直击目标,否则等待我的将会是军事法庭的裁决。”这样的坚定话语让他的逃兵率骤减。每次执行轰炸任务时,他都亲自带队上阵并始终在嘴里摇着一根雪茄,掩饰自己任何的不适,所以他和他所在的队伍也被称为“大雪茄”。

战士、政客,还是跑车爱好者

1944年底,在对纳粹德国进行了近20个月的轰炸后,李梅被调到太平洋战区,指挥驻中国-缅甸-印度地区的第二十轰炸机联队。他得到了刚从组装生产线上下来的远程轰炸机B—29,而所面对的新目标就是日本。但很快,李梅及其飞行员们就发现其在欧洲惯用的高空昼间精确轰炸战术不适用日本。1945年初,李梅终于想出了对策——用燃烧弹在夜间低空轰炸日本。并派人卸掉机上所有机炮及其配弹,并限制油量,以将B—29轰炸机的载弹量增加一倍。

 在3月9—10日对东京进行的首次空袭中,李梅令飞行员在没有武装的情况下低空轰炸日本。战争结束时,李梅亲自驾驶B—29飞回美国。这次飞行的航程是从日本的北海道到伊利诺依州的芝加哥,途中未停留,这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随后,他被调往关岛,指挥那里的第二十一轰炸机联队,直至最后升任太平洋战区战略空军的参谋长。

1965年,他回国退役,并走上政治道路。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任美国独立党副总统候选人。作为长期服务美国空军的将军,李梅在一生中获得了别人所无法比拟的荣誉勋章及奖章,他传奇的一生,换来了13个国家的嘉奖,并受到22枚奖牌和勋章。虽然体验过战士的生涯,也曾经参加政选,但李梅还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狂热的赛车爱好者。他拥有一辆Allard跑车,并为美国赛车俱乐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得到了美国赛车俱乐部的最高荣誉Woolf Barnato。虽然他在1990年因为心脏病去世,到了2007年,美国赛车俱乐部依然将他请上了荣誉墙。

执行东京大轰炸的美军首领柯蒂斯·李梅。

一种武器让战争早些结束,除了原子弹就是B-29

在东京大轰炸中,B—29轰炸机的成功研制和发展,成为了美军制胜的关键。“战斗机听着响亮,实际上它只是一种防御武器,轰炸机才是进攻武器”,戈叔亚表示,这一系列轰炸开辟了空军大规模轰炸的一种先列,原来主要是陆地作战,空军只是辅助作战。对一个国家的首都和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轰炸,改变了战争原来的模式,让战争不分前方后方,让陆军这种基本的作战方式得以改变。“原本靠刺刀、战壕解决的战争,改用空中轰炸,不用陆军也能作战,这种战略轰炸的思想首先从东京大轰炸开始。”

B—29轰炸机的飞行时速达563千米,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续航里程为6430千米。打击距离达到2400千米,并能携带9000公斤的炸弹。当时轴心国的多数战斗机都不能达到此高度和速度。“这种轰炸机在当时是全世界距离最远最大的,加之其载弹量大,本来就有很强的自卫能力,甚至可以不需要战斗机的掩护单独作战。”戈叔亚表示,“当时美国认为打败日本,必须打败日本陆军,于是他们一度想武装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进行决战,然而B—29轰炸机出现后,基本能在全世界飞行,这也很大程度改变了美国对日本作战的一种策略。”

戈叔亚表示,日本曾经打落过两架B—29轰炸机,当时还在日本东京举行过展览;后二战结束后,美国还将B—29轰炸机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观看:“如果说一种武器能让战争早些结束,除了原子弹就是B—29了。”对于日本快速投降的因素,戈叔亚总结道:“一个是原子弹爆炸,一个是苏联出兵,还有一个就是B—29轰炸机的试用——甚至B—29轰炸机的出现都能够成为第一位的因素,毕竟它前后左右都有大量的重机枪,除了完成轰炸任务,自己都能够打掉几架飞机。”

“千万别小看李梅的这支战略轰炸航空队,在我看来,可能只有李梅这支航空队算是战略的,其他的都只能算得上是区域作战,都是常规战法。”戈叔亚介绍,李梅的队伍是军级单位,在当时一个航空队的飞机可能多达两三千架——甚至可能比全世界90%的国家的军力飞机都要多。“只有这个飞机能够让战争没有前方后方,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遭到轰炸,是一种威慑力量。这是原子弹、导弹产生之前最大的威慑力。”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