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漳河“孽水”的四步调教史

漳河“孽水”的四步调教史

2015-03-30 00:19: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魏凡

发自湖北荆门

日前,一则“湖北荆门官员直饮漳河水”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这是一次作秀?还是一次对中国饮用水安全的拷问?也有诸多网友为这样一条能直接饮用的“漳河”点赞 。

而实际上,历史上的漳河并非一条“好水”。上世纪60年代,在漳河水库未修成以前,漳河流域每逢暴雨,必成洪涝灾害。史载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至1949年一百年间,共发生洪灾50次。而在2000年以前,漳河是另一番模样,用当地居民的话来说,“水是黑的,有怪味,喝了会得病。”

而如今,漳河水被官员直接饮入腹中,库心水质达饮用水标准。这18年间,漳河是如何从一条“孽”水,摇身一变,成为一条“好”水的?

官员直饮漳河水引作秀质疑

3月22日第23届世界水日之际,第七届金龙泉感恩漳河日暨漳河环保宣传行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李永福、荆门市副市长张尚贵现场舀取漳河水后直接饮下,用行动呼吁护水爱水。

当日,在启动仪式现场以漳河水为背景,荆门市环保委员会成员单位、漳河水源环保义务监督员、金龙泉爱水志愿者200余人在漳河水畔依势列队,同宣爱水誓言。

这是一场作秀,还是一次官员身体力行宣传环保的惊人之举呢?

面对诸多质疑声,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队长李本荣日前独家回应本报称,“官员直饮漳河水,是为了号召更多人士一起保护漳河。实际上,这也并不是第一次官员直饮漳河水,早在第一届‘感恩漳河’的活动上,就在现场直接饮用了漳河水。”

在该部门提供给长江商报记者的一册《漳河环保宣传册》上,记者注意到,2009年3月22日,在首届感恩漳河活动上,现场80余人现场品饮了漳河水。以此看来,这并不是该市官员第一次直饮漳河水。

“这也是为了贯彻新《环保法》的实施。希望能以这种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不带任何其他的目的在其中。”李本荣表示。

他还介绍,“另外,这也说明了漳河的水质确实好。漳河水库的水质优良,106项检测指标全部合格,达到直饮水的标准,库区的水质普遍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以上,而库心水质达一级标准。”

“让百姓真正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众官员直饮漳河水,彰显当地党委政府追求民生的最大政绩,不失为内容大于形式。”自从官员直饮漳河水后,诸多关注生态的人士纷纷表示,“也许会被外界认为是一种作秀,但官员直饮漳河水的背后也是一种无奈。”

有统计数据显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珠江等我国七大水系中,已不适合作饮用水水源的河段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水源。“水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价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洗澡’、‘牛奶河事件’、‘黑水河请喝事件’等水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在民众对这些污染现象骂声不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环保监察、监管的无为。而舀取漳河水后直接饮,无疑是一种担当。”上述环保人士称。

13万人修水库驯服“孽水”

调教第一步

实际上,在漳河水库未修建以前,漳河可以说是一条“孽水”。

资料显示,漳河是长江中游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东支,古与江汉并称,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它源于荆山,上游雨量充沛,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来水量8.4亿立方米左右。建库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两岸往往溃决成灾,并增加长江洪水压力,严重影响荆江大堤安危。

然而就在这水患频繁的漳河东岸,有一大片丘陵岗地,年年缺水苦旱,人畜饮水也较困难。当地志书上屡见:“旱,民多莩死”,据历史水文资料分析,漳河灌区干旱发生频率极高,大旱约为十年两遇,中旱五年两遇,小旱几乎年年都有。灌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

“从漳河源头到末端,落差达千米,在142公里总长的河道上,这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在水库未修前,每逢暴雨,必定成灾。”李本荣介绍。

漳河水库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家投资,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6年建成的一座跨流域引水的巨型骨干工程。它发源于南漳县三景乡的三景庄,跨越南漳、远安、当阳、荆门等地,截断沮漳河的东支——漳河,通过三大明槽联通鸡公尖等水库群而形成。

水库流域面积221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最大库容20.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60多米,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

据了解,漳河水库规模大,任务艰巨,枢纽由5坝9闸、3段明槽和2座电站组成,灌区渠道分9级,各种建筑物15000多座。在1958年动工兴建这样大的工程,确实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当时国家财力、物力困难;二是施工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三是施工期受洪水威协,形势严峻。

而在施工期间上堤人数最多时达13.3万人,包括荆门、江陵、钟祥、当阳、潜江、沙洋农场等五县一场,甚至有200多名优秀儿女在工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漳河水库建成后,共有31个村被淹,其中全淹的有8个村,半淹的12个村,少量淹没的有11个村,淹没农田2.6万亩,占库区原有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淹没学校7所、公路14公里、煤矿21座。此外,搬迁时,还拆毁房屋2.4万多间。

高向雄,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他不仅是去年的“环保水卫士之一”,同时也是1958年修理漳河水库的参与者。彼时,高向雄是荆门县第三区烟墩乡团委书记,在烟墩开挖渠首闸,妻子谢泽敏一同参建。

为了漳河建设,高向雄家11间瓦屋未卖一分钱,全部拆去修学校。水库建成后,从高向雄父亲到祖辈的坟墓都淹入库底。每到清明节,高老只能买挂鞭在水边放,以示扫墓。

当初修坝的情景,2在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记忆中依然清晰。如今已是老人脑海中的珍贵画面。也是漳河“孽水”开始哺乳40万荆门人的第一个章节。

编制全流域生态保护规划

拒批7个新建项目

依法关停35家煤矿、6家化工企业

拆除违建8000多平方米、 养殖网箱432个

出台“三圈”保护规定

漳河水库生态保护措施

流域面积2212平方公里

总投入10多亿元

漳河水库鸟瞰图(局部)。

沿岸两公里设工业禁区

长江商报消息 调教第二步

沿岸两公里设工业禁区

1998年10月,荆门市政府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上说“漳河污染严重”。荆门市成立调查组进驻库区。调查表明,漳河存在局部污染:库区周边有6家化工企业,19家煤矿,年排放工业废水300多万吨,流域内的生活污水年排放250多万吨,筑坝拦汊养殖面积近2000 亩,船舶停、运时漏油。此外,林木砍伐也十分严重,库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水是黑的,闻着还有一股怪味,水是臭的。许多老百姓吃了这里的水后,得了各种各样的怪病。”双河村一位村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荆门市环保局1998年监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漳河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共有企事业单位55家,年排放废水总量为290.78万吨、氨氮年排放量为143.5吨。

漳河水库闸口的监测点监测数据表明,1998、1999年石油类超标,其中1999年超标6.6倍。 1994、1996、1999年3年总磷超标,其中1996年超标16.6倍。而库心监测点数据也表明,都认为水质优良的库心,1996年总磷超标15.2倍。

这是漳河水不再泛滥后的最大一次危机,这一次“作孽”直指污染。

这份由荆门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库区实地调查。一个月后,一份由荆门市环保局起草的漳河水库水污染调查报告,震撼了荆门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何忠琦。

同年10月26日,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监理站成立(2006年更名为“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10月27日,荆门市人民政府发布《荆门市漳河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湖北省唯一为保护一片水域而设立的环保机构;出台的《荆门市漳河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荆门市第一部保护漳河水源的地方规范性文件。

长江商报记者在这份《办法》中看到:在漳河水库沿岸两公里的范围内,严禁新建工业建设项目和排污设施;原有排污口必须减少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达到规定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船舶排放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的残油、废油必须收回,禁止排入水体,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砍伐森林和毁坏植被……

闭矿关厂保护水源

调教第三步

如今,两公里禁区内,煤矿、化工厂、渔民网箱,已经难见踪影。而这一切,要从2000年开始说起。

2000年10月,荆门市人民政府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漳河水源保护的决定》,提出了漳河水源保护的目标,要求切实做好水源保护工作。这标志着,一场治污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而这场大战,首当其冲的是化工厂和煤矿。

每一座煤矿和化工厂的关闭,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都在现场。

荆门市金漳化工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因保护漳河而被关闭的化工厂,该厂位于漳河水库上游,且靠近岸边。彼时,该公司年产值约2000万元,共有24位职工,每年可生产甲醛1.5万吨。目前,已于2007年全部拆除,异地组建新厂。为此政府投入了约1370万元。

“付出的经济投入倒是其次,搬迁是其中最大的难题。仅这家化工的搬迁工作,就历时3年之久。”李本荣介绍说,这个化工厂的搬迁工作格外困难,因此记忆犹新。

他介绍,“这家化工厂是职工集资办厂,使用的设备是当地另一家大型化工厂淘汰下来的。这意味着设备较为落后,且超量排污。而最大的难题是,这家化工厂证照齐全,很难说服让他们同意搬走。”

“最先是以存在环境隐患为由,跟厂方洽谈,但对方并不同意。之后,我们又会同安全生产部门,以存在安全隐患为切入点,可能会引发事故,对方才勉强同意搬迁。而在后期的补偿事宜中,又经过了多轮洽谈。”李本荣介绍。

“荆门市是先有工业,再有城市的。可想而知,将这些工厂迁走,这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李本荣说。“此外,对库区渔民的养殖污染也是一大难点。一边是养殖户的利益,一边是保护漳河的大局。”

对此,荆门提出减少网箱数量、降低饲料投放量。违规的筑坝,依法强制拆除;每亩水面政府补贴100元,并“一补管三年”,让养殖户与镇村更改完善养殖保护协议,减少饲料投放量;养鱼的网箱,逐步拆除。

办法有了,但实施起来并不一帆风顺。到2008年底,432个网箱只拆除264个。2009年11月,荆门市人民政府经省政府同意后 ,加大拆除养殖网箱的力度,三年内分批拆除剩下的168个网箱。

2013年1月25日,随着最后一口网箱被拆解上岸,漳河水库168个网箱全部拆除。自此,漳河水库告别网箱养殖历史。

聘村官当监督员 组建管理网络

[调教第四步]

据了解,在2008至2011年,荆门市环保局先后制定《荆门市漳河水源环境保护规定》、《漳河水库“三圈”范围线规划》、《荆门市漳河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由该市政府颁布,从规划和战略层面保障了漳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荆门市环保局与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完成《漳河水库流域生态保护规划》。

2011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第二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为确保成功申报,荆门市环保局会同有关单位深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项目储备库。2012年3月,荆门市环保局专程赴环保部汇报漳河水库试点工作,得到了环保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目前,漳河水库已被纳入全国良好湖泊保护试点。

而这其中,最令李本荣自豪的是,建立了一套与基层互通的监管制度——由周边34个村的村书记、主任聘为义务监督员,组建了漳河水库环境管理网络。

“漳河水库流域面积大,仅靠荆门市环保局下的漳河水库环境监察支队有限的几个人进行监察,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而在基层,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村长、村支书说的话远远比我们有用。而这些义务监督员,就成了保护漳河水源的宣讲员、示范员、监督员和联络员。”李本荣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水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价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洗澡”、“牛奶河事件”等水资源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在民众骂声不断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环保监察、监管的无为。而舀取漳河水直接饮,无疑是一种担当。

——环保人士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