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第一民生工程“除霾”阶段告捷,2014年西安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
□本报记者杜光利发自西安
早春的西安,冷暖空气活动剧烈,也是大范围外来污染物入侵的时节,与本地排放污染物叠加,构成了一年里易于出现重污染天气的祸因。
为了驱霾除患,每天,李君亭早已习惯借用一套严格的评价指标,巡视着城市上空的空气。作为西安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处的处长,他和同事们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评判这座城市每一天的空气优劣,并在与雾霾的战斗中制定对策,发挥中枢指挥作用。
2013年,环保部在74座国内重点城市开测PM2.5,结果显示,西安的呼吸环境“糟糕”:PM2.5年均浓度为105微克/立方米,而74城的PM2.5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同样极其“难看”的数据还有:按照AQI评判,西安2013年优良天气仅占全年天气的37.8%,远低于全国74个重点城市60%的平均水平,全年空气质量位列倒数第8。
环保部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划定了全国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关中城市群成为全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之一,被纳入全国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域。
2013年3月出台的《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成为全国最早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作为陕西向大气污染宣战的主战场,西安在全国首次提出将“治污降霾”作为全市头号民生工程,这座仍以煤炭为主要驱动力的西北城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煤、抑尘、减排、增绿、禁烧、积极问责等措施,加大了空气污染治理力度。
阶段成效
在许多时候,市民习惯用观测蓝天白云、空气通透来判断是否为优良空气。但在专家眼里,这并不意味着污染不存在,例如在西安,许多这样的天气条件下,PM2.5值也能达到70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污染只是在遇到静稳天气条件时,才以雾霾这种极具感官冲击力的方式展现。
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2月,根据刚生效不久的《加强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西安开始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禁土令”。此间,停止新项目开工,在建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增加道路清扫次数等;在重污染日启动重污染应急响应。据西安环保部门介绍,在“禁土令”实行期间,空气中的扬尘明显降低。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西安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49天,比上年同期(17天)增加了32天,增幅达188%。
西安变了。漫漫冬季,笼罩在城区头顶多年的“大锅盖”揭掉了。
2014年,西安市天气优良天数为211天,较上年度增加73天;PM10、PM2.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较上年度分别下降23%、28%、30%,在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年度排名第60位。
排位虽不靠前,对西安而言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意味着西安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
2014年年初,陕西省颁布《“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至2017年,西安市PM2.5年均浓度降幅要达到10%以上,以西安2013年PM2.5年均浓度为起始值计算,至94.5微克/立方米。而2013年,74城PM2.5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
西安市环保局一位参与治污减霾措施制定的专家表示,全国各地都在推出强力治霾措施,西安若以原计划PM10或PM2.5的降幅仅为每年2至3个百分点,意味着即使到2017年,恐怕仍无法跳出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对PM2.5数据的敏感,对更好环境的追求,转为对政府的一种压力。
显然,西安主政者已意识到此问题,要改善城市恶劣的空气,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西安要有更高的追求,需要一场突围战。
为此,西安全面启动了“治污减霾”工作,过去两年采取超常规手段治理空气,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颁布了《西安市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规划》。
数据显示,2012年西安市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投入为6800万元,2013年西安市治污降霾资金上升至21.6亿元,2014年治污减霾各级资金共计投入31.3亿元,投入的增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据悉,2014年,74个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下降11.1%,而西安市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度下降28%,为下降幅度较大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74个重点城市中PM10浓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冬季头顶“大锅盖”掉了
治本之策
政府主导淘汰落后产能
按西安市环保部门的说法,“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分为两级,其中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适合二级浓度限值,其中PM2.5要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此计算,和其他城市情况相比,西安市PM2.5超标一倍还多。
“光去年,我这里记录在案的各种批办件达550件,还不算电话安排和领导口头交办的事。”李君亭感叹,“治理空气污染的工作,就像是给了你一团结满了死疙瘩的绳子,需要你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地解开,千头万绪,费神费力。”
“我们这里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中枢神经,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开药方,药方开对了病就治好了,若是开错了‘病’还在,经济上有损失,环保部门有压力。”西安市环保局一位官员分析说,空气污染问题是大众共同面对的挑战,每一次应对经验的积累都是进一步工作的前提。
“别的部门工作成绩是固化的,我们不能将改善好的空气装在空瓶里,它漂浮在我们头顶上,毕竟本地的空气质量受周边输入性污染源、气象条件等外部环境影响也很大。”一位专家型的官员分析。
事实上,西安冬春季气候沙尘、静风、逆温、雾霾天气多发,受西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影响,西安市颗粒物本底值相对较高。
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能将污染推给老天和自然环境,也不能把污染重的责任推给其他城市,毕竟这是外部条件。如果西安的PM2.5值不高,即使静稳天气也不会导致雾霾天。
西安必须作出改变:先将自身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下来。由此提出了压煤、抑尘、减排、增绿、禁烧五项治理措施,涵盖了监测、交通、燃煤、扬尘、工业等方面的规划。
西安市最大的策略是,转变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确立一条清洁和高效的增长之路。目前在行政区划内不再新建、改建、扩建火电、炼油、石化、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建设项目。
2014年,西安制订削减158万吨煤炭消费量,但“煤改气”的大面积铺开,受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掣肘。专家认为,短时间改变一次能源供应的格局不现实,煤炭的传统主导地位中长期难以撼动,必须做到的是将煤炭清洁化利用。
对此,西安把煤炭清洁化利用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已着手出台有关的环保技改补贴方案,除了除尘、脱硫脱氮的基本清洁程序,通过技改,在火电厂、工业燃煤锅炉中推广超低排放试点。使燃煤锅炉的烟气排放逼近燃气排放标准。
采用政府主导方式,强制性对39户涉及高耗能、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实施“退城入园”。同时,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治本之策,完成20万吨水泥、2500万米印染、6565万米纺织和7户平板玻璃企业的淘汰任务。
强力推进
12人治霾不力被行政处分
西安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实现自身区域的有效治理,前提条件是必须把目标和政策措施予以层层落实到位,如果这个前提不具备,那么所有的技术性探讨都是“沙上建塔”。
其举措之一,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区县(开发区)、街镇、村社四级网格体系,把全市切分为3748个小网格,将全市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街道社区、镇村组、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全都纳入网格监管。
李君亭认为,治污减霾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的核心,在于形成畅通的组织、指挥、督查、协调、及时处置等作用的各层级信息发布机制,通过数字信息生产各环节的负责制,形成优质信息的管控、考核机制,推动治污减霾工作有步骤、按计划实施。
为控制污染物排放,2015年西安将下大决心实现四个“清零”,即主城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煤场、居民蜂窝煤用户、全市党政机关黄标车全部清零。
早在2013年年底,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曾公开表态:“治污减霾”是第一民生工程,谁要在这方面工作不力,就在下一步干部调整时不予提拔或调整岗位,今后要处罚到局级、副局级以及区县负责人。2014年西安市市长董军也明确要求出台《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西安确定的数十项“治污降霾”主要中长期治理任务,涉及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和33个市级部门、910家企事业单位,并将其列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制定了年度、月度考核办法,实行跟踪问效。
之后,又把考核督办机制提升到由市监察局、考核办、执法部门共同考核、排名、问责。因治污减霾工作不力,已先后对12人给予行政处分,对14名区县级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责成3人写出书面检查。多位基层环保官员介绍说,每当预测空气污染要加重时,“心里就特别紧张”。
治理复合型空气污染,西安多方面并进,已加强和关中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我们这里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中枢神经,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开药方,药方开对了病就治好了,若是开错了“病”还在,经济上有损失,环保部门有压力。
——西安市环保局一位官员
opinion
2014年5月,西安新城区市容园林局引进一台大型雾炮车,被称为“除霾神器”。东方IC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