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政商网与太平官

政商网与太平官

2015-03-30 00:19: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张恒

《Vista看天下》杂志编辑,评论人

七日谈

看完媒体对郭文贵的报道后,《南方周末》记者陈中小路的点评得到了很多人附和:还看啥《纸牌屋》!

郭文贵是一个并不为公众熟悉的商人,网上甚至连他的照片都很少。但在过去一周里,他与高官结盟,通过偷拍拉其他高官下水等故事被媒体曝光后,这个北京盘古大观、金泉广场等项目背后的地产大佬,一时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而他与诸多高官、商人所组成的松散但威力巨大的联盟“盘古会”,也被揭开神秘面纱。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公众想必对这种政商网络并不陌生了。刘志军与丁书苗,丁书苗与令计划的“西山会”,周永康的“秘书帮”“石油系”等等。这些在中纪委铁腕反腐之下落马的大老虎背后,都有一个类似的官商勾结的网络,在紧密的丝线连接中,权力与利益交相输送。若非中央反腐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很难为外界所知。而也正因为其紧密的关系网络,一人落马,鸡犬不宁,一如作家曾颖在《郭文贵:不“拍案”自惊奇》中所写的:“这种予取予求的能量,随着助佑他的贵人的倒台而不复存在。他必然也会像其他许多落马的官员或商人那样,后悔不迭地将所有战绩变成另一片战场上的呈堂证供。”而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郭文贵,除了其情节耸动外,“其实是关注权力之霾蒙蔽和滋扰的社会公平之路。而说到底,只有所有的事情都运作在法治阳光下,这样发端于神秘成长于雾罩的‘神人’才会更少,我们社会的清明程度才会更高”。

国家预防腐败局原副局长崔海容对公平之路常受权力雾霾蒙蔽的情况,应该深有感触。他在接受媒体采访谈行政审批问题时,举的贪腐案例与郭文贵的官员朋友比,虽然天差地别,却也令公众大吃一惊:南方某省会城市土地房产部门的一个打字员受贿400余万元,原因是需要到她那里打印材料的人太多,打字员就有了谁先谁后打印的选择权,而“搞房地产的老板不差钱,早一天审批过关,就早一天回收银子”。

一个打字员能有多大点权力,竟然也能受贿百万。《中国青年报》由是刊登论者杨涛的评论,感慨在贪腐问题上权力无大小:“某些大官可能有大腐败,一些小官也会有大腐败。这主要在于权力的‘含金量’不同。手上的资源越多,权力就越有可能腐败。所以,有关部门在预防腐败时,不仅要将眼睛盯着那些位高权重者,也要盯着那些重点权力部门,防范小官大腐败。”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中央领导一直坚持的老虎苍蝇一起打。

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也注意到这起“苍蝇贪腐”,蒋璟璟的文章获得了该报刊发:“如此荒诞的现实再一次表明,封闭而繁杂的行政审批体系内,任何一点点权力,都有可能衍生出一连串的设租、寻租事件。公职人员伺机兜售‘职务之便’,营商者不惜花钱绕开程序,久而久之,纸面规则几被架空,种种隐匿的地下勾兑,就逐渐成了大家都有‘默契’的‘办事秩序’。”

但是,在反腐的大背景下,一种新的政商规则、办事秩序也让人们忧虑重重。在博鳌举行的亚洲论坛上,一些参会嘉宾反映,反腐高压之下,另一个极端却出现了: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一些官员对企业家避而不见,或者搞“软拒绝”,从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了“背对着背”,不接电话、不批文件。《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都为此刊登社论提出批评。前者认为这也是权力任性的一种:“或许,只有那些把权力当作与企业进行利益交易筹码的官员,才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进行‘软拒绝’。想一想,如果心里没鬼,为什么要采取‘软拒绝’的方式与企业周旋,与企业之间砌上一堵墙。说到底,还是权力思维在作怪。”南都的社论中,则担心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员与其说是因害怕做事犯错,更像是“某种程度的示威或者要挟”。

若真是如此,这些人可算打错了算盘。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特别为此刊登评论斥责一些官员:“‘勾肩搭背’、吃拿卡要是乱作为,是寻租逐利;‘背对着背’、避而不见则是不作为,是懒政怠政。”“正风反腐为的是净化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有助于理顺政商关系,挤掉经济中的泡沫……对消极应付、无所作为的,也要完善监督考核问责甚至淘汰制度,杜绝‘太平官’。”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政商关系理顺了,才能当上真正的太平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