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汉字繁简为何争论不休

汉字繁简为何争论不休

2015-03-30 00:19: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丁启阵

知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

大观

几乎每年“两会”期间,都会传出文艺界政协委员提出恢复繁体字提案的新闻(如果这还能叫新闻)。街谈巷议、网络交流,只要有人提起汉字繁简的优劣取舍问题,一定会出现针锋相对、唾沫横飞的场面。

汉字的繁简问题,是个很容易引起国人热议的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话题,只要上过几年学,会写几个汉字,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议论;二、汉字的繁简跟大众的学习、生活密切攸关,或多或少,谁都会有一些切身的感受,都会有好恶取舍、见仁见智的态度;三、这是一个比较开放、安全的话题,跟个体利益有一定距离,持论不同不至于太伤感情。

上边归纳出三个原因,貌似全面合理,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汉字繁简之所以屡屡成为热议、论战的话题,主要原因其实就一条:有些人不喜欢简化字。显然,不喜欢简化字的人不在少数。在中国大陆地区,简化字既是法定的官方字体,又是民间普遍认可并使用的字体。喜欢、支持简化字的人,对这个现状不会有什么意见。汉字繁简之争之所以屡屡成为新闻,每一次都是不喜欢简化字的在发难。所以,要想了解汉字繁简争论不休的真正原因,就得追问:他们为什么反对简化字?

反对简化字的一方,说出来的理由主要有四个:一、繁体字是传统文化的纪录载体,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而简化字则不然,它会造成文化的断层;二、部分繁体字比简化字更具有理性,比如说“亲爱”,繁体字“親愛”,親有“见”,愛有心;三、简化字中存在着一些繁体字中并不同形的同形字,例如发(頭髮、出發)、后(皇后、後來),使用时容易产生歧义;四、繁体字因为笔画多、结构稳,更能体现汉字方块的特点,更有美感。

反对简化字的人,没有说出来或者不方便说出来的,应该还有这样一个原因:繁体字难写难认,很陌生神秘。难写难认,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并掌握的欲望;陌生神秘,令人好奇神往。我认为,许多对繁体字并不熟悉的演艺明星,之所以热衷于提出恢复繁体字的议案,原因可能正在于此。那些一二三罗列出来的理由,无非是人云亦云。

当然,可能还有对某种情感的转移,爱屋及乌。直白地说,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他们不恰当地把简化字跟时下的一些政策捆绑在一起,然后把婴儿跟洗澡水一起倒掉。他们不知道,如今台湾人都已经很少写“臺灣”,而写成“台灣”了。须知,“臺”跟“台”,在古代文献中,曾经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今天该读tai阳平,高台的台;后者该读tai阴平,“胎”的本字,开始的意思。地名中,我家乡台州、天台的“台”,属于后者,常常被人读错。

无须讳言,笔者一直是简化字的支持者,写过一些跟繁体字支持者论争的文章,对繁体字支持者每个观点的优劣得失,都有过认真的分析、讨论和批评,也曾跟对方辩友有过正面的交锋,比如,曾和文学批评家王干先生在新浪网做视频时进行过辩论。

后来,渐渐地,我认识到了一个事实:我没有办法让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改变他们的观点。

为什么?原因有三:一、这不是一个在同一层面上的争论,这是一个混杂着立场、情绪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争论,很难形成焦点,表面上的针锋相对,其实是“鸡同鸭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作为汉语的书写形式,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不是完美的体系,各有各的瑕疵,可供对方攻击;三、繁体字因其繁难,的确能满足一部分人装高深、装高雅、装有学问的心理,这种客观需要将永远存在。

关于汉字繁简体,我有如下建议:争论可以继续,但应该做一点儿限制,专业研究领域,街谈巷议,媒体娱乐板块,可以继续论战,但像“两会”之类庄严肃穆、承载历史使命的场合,最好暂停;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兼听则明,“后”“发”之类饱受争议的简化字,好好研究一下,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们,行胜于言,不要停留在口头呐喊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自己阅读、写作时,尽量选繁体字的版本,写繁体字。整天读着简化字的书报,写着通篇简化字的文章,却大肆宣扬繁体字的好处,如此言行不一,不太好。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