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夏思军的“江湖”

夏思军的“江湖”

2015-04-05 23:22:0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原丽阳/文

夏思军出生在河南周口,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父母为农民。 六个月大时夏思军因病发烧住院半年,尽管县市医院跑遍,夏思军仍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大脑神经受损。之后的几年,夏思军左臂逐渐扭曲变形,左手不能伸直,左腿也无知觉。这对于刚刚懂事的夏思军来说,他甚至没有领会这场悲剧的能力。

可生活还要继续。

8岁以前,夏思军的生活在贪玩、被嘲笑和“无所事事”中度过。一晃夏思军9岁了,他被父母带着去读一年级,他仍然可以像曾经那样肆无忌惮地玩,不过他无法适应学习生活和因为被嘲笑而打骂同学,他变得越来越孤独,最后,夏思军被“请离”了学校。

夏思军的父母除了农民身份外,同时还是民间的杂技演员,属于收入不高的那种。因为身体原因,夏思军无法读书,无法种田,更无法学习杂技。他的哥哥姐姐们日常可以追随他们的父亲四处巡演赚钱,为这个家庭尽一份力。可夏思军做不到,性格要强的他也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这是他最难熬的岁月。

13岁了,夏思军学着去卖冰棒,这个工作只持续了一年,“每天赔钱”,夏思军说。

14岁下半年,夏思军的父亲尝试让儿子学习一些基本的手艺, 因为肢体不灵便,他只能用嘴玩杂技。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用嘴咬着木棍然后通过木棍去颠球。夏思军经常早上六点天一亮就开始练习一直持续到晚上。通过一年努力,夏思军逐渐找到平衡感,后又逐渐增加难度,练出绕球、回旋、冲顶等动作。从夏思军16岁到20岁的四年,他熟练掌握了用嘴控球并练熟了用棍子顶球和用嘴使鞭子的技巧。其中18岁到20岁,夏思军在父亲的鼓励下跟着堂哥在河南驻马店和湖北红安等多个地方的街头边表演边讨钱过活。“当时街头乞讨表演的不多,还是可以赚些钱,但最后堂哥给他发的‘工资’只有两件衣服”。夏思军一怒之下不干了。

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初,夏思军直奔广州,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离开家——那个封闭落后的地方,那个令他想念又心伤的老家。这一次,夏思军凭借自己的表演赚了五千块。夏思军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更没想过自己能赚到这么多钱。当然,感觉惊讶的不止他自己,还有他的父母。那一年回家,夏思军把钱交给母亲,母亲高兴得流泪。

长时间用嘴咬着木棍顶球,看似简单,夏思军为此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口腔溃烂、牙齿松动,一天表演下来嘴巴很疼,晚饭只能用水泡馒头吃。

“哪怕卖艺也要自己养活自己。”这是夏思军父亲在他14岁那时候告诉他的话。小夏当时并不一定懂,他只是觉得自己性格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是一个男人要做男人该做的事。

夏思军整天过着漂泊为生的生活,他所有的家当背在身上,其中有一块他表演用的塑料布上写道:“一棍一球走江湖,以天为盖地为庐。”这句话是夏思军的妹妹灵灵写给自己的诗。

如今,夏思军不仅仅是养活了自己,还将供妹妹读完大学。

武昌珞狮路北段武汉大学附近,夏思军在街头玩花式皮球。他用嘴咬着木棍,憋着劲,用力一顶,皮球从木棍上腾起,随后,他左右移动,张开手臂保持平衡,只见皮球回旋,翻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这个动作他用了四年才练成。

在大多数时候,夏思军的表演都是“徒劳”的,大部分人只是路过,或者看会就走了。

夏思军在街头表演时一辆私家车路过,他赶紧收拾了摊放在地上的物品让路。

2014年冬,夏思军背着几十斤的“家当”走在街头,天气转冷后,他收摊的时间不得已提前。

夏思军从武大门口坐到了返回汉阳十里铺住处的车,回家需要五十分钟,因为行李较大他不好意思去坐座位。

汉阳十里铺,夏思军回到只有几平米的租住房,这里每月一百元。他已经觉得很舒坦了。

在租住房附近的小饭店,在街头站了一天的夏思军狼吞虎咽起来,晚上他吃了六块钱一碗的面条。

每个夜晚夏思军都是这样驼着身子回到他的“家”里,大多数时间他都漂泊异乡,流落街头的他对此乐此不疲。

夏思军在看妹妹发给他的短信,妹妹在信息中对他嘘寒问暖。每个月,夏思军都要给正在读大三的妹妹寄500元钱生活费。

影像志 第380期

摄影记者 原丽阳 

拍摄日期 2014年12月13日

微信公众号:长江云拍(cjyunpai)

线索电话:027-68883263

邮箱:cjsbyx@163.com

激情、理性同在

用责任视角

把构成历史的碎片

一一存档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