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移动互联让看病不再难

移动互联让看病不再难

2015-04-05 23:22:0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史振钧

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

浙江大学总裁班领导力特聘教授

科学的测算表明,中国不应该有看病难问题。按卫计委《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2012年共有执业(助理)医师2616064人,另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94419人。而2014年我国的总接诊量才73亿多,也就是每个医生年均接诊2000人次,每工作日接诊约6人次,上下午各看3个病人就可以了,属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按人均拥有的医生数量等等口径计算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说,中国怎么也不应该有挂号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为什么有了?管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什么挂号难?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过度集中于某些医院(医院的分级制度正好加剧了这种不对称),正是由于这种不均,所以才产生了大家盲目相信大医院、三甲医院,所以才导致了大医院彻夜排队,导致了排队难、挂号难。群体性无知和马太效应,更加加剧了这种状况。而与此相对的另一方面却是小医院没人光顾。

为什么看病贵?这与环节过多有关。原材料供应商-药品生产商-厂家销售公司-药品批发商-药品零售商-医院,这样的线性链条下,药品的出厂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价竟然达到10倍,1块9的红霉素颗粒,市场零售价就是19元!如何能够看病不贵?

怎么办?答案是:平台化。不妨以地域如某个城市为单位,建立一个医疗信息平台,让病人和所有的医疗资源(如医生、社区医生,如各类制药厂等等)都到这个平台上去与病人见面。病人只需要注册、介绍自己的病情。医生看到信息之后,认为自己有把握看好,就由医生来主动发号,病人根据自己得到的号前往就医。看完病了,病人再到平台上去给医生作评价,反映医生的医疗水平。

这个方案下,医、药、患三者都摆在同一个平台上,一切都透明了、对称了,就不会再有大医院人挤人,小医院没人去的问题了,看病难的问题自然解决了。

在这种平台化的思路下,所有的制药厂家,只需要到这个平台上的一个统一的“药房”注册,合理加成后供药,就可以直接到达病人手上了。看病贵的问题也解决了。

问题是:第一,病人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充分的病情信息吗?即信息流的问题。在4G时代(被业界公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的标志)到来之前,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但是现在不仅文字、图片的传递不是问题,而且视频互动都完全不是问题。不仅固定状态下不是问题,而且移动状态下都不成为问题了,不仅可以看到你的位置信息(LBS),而且可以看到你的移动状态,这足以让一个患者提供充分的病情信息让医生判断是否能够接诊。病人拿到医生发来的号码再去就近看病,哪里还有什么路途劳顿之苦、排队之苦、挂号之苦?诚然,刚开始可能还会有人迷信名医专家的问题,但是随着这个平台的普及,人们只要病能看好,谁还会再去迷信什么大医院、大专家呢(除非那些确有必要的)。这实际上也给那些专家减了负,高射炮打蚊子那样的医疗资源的过分滥用现象也有望解决。而且现在的图片技术、识别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将病历上传到数据库里存储起来并被识别、被搜索,后续还可进行数据挖掘,服务于医学研究等等。

第二,物流问题,病人看完病就到上述“药房”在该医院的分店去拿药,物流本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同城之内当天送达。

第三,货币流问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银行卡支付,完全可以解决。

第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有一个部门出来牵头,要求各个医院开放自己现有的数据库、服务器、接口等等,让医生上这个平台按科别、级别进行注册,吸引人们到这个平台上去注册、看病。这完全是个行政性问题。

第五,与上述问题相关的问题是:谁来做这个事情?政府的医药卫生主管部门来做,通过政府采购,自然会有人来应标,因为这其中商机无限。电信运营商也是合适的选择,因为他们有完整的云、管、端技术和团队。一个非运营商的互联网公司来做这件事可不可以?也可以,只要在这其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可。

这件事的好处是,老百姓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政府解决了一个大的民生问题,建设方也从中实现了他们的商业价值,各方都有积极性。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