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孙骁骥
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政治经济史研究者,专栏作家。
刘翔退役的当日,赞助商耐克把“平凡也能飞翔”的广告招贴画挂在首页,画面上是巨大的刘翔跨栏的黑白照片,整个页面都无色彩,不知道的,还以为刘翔同志英年早逝。不过,这似乎也隐隐道出了另外一种事实,那就是生活中的刘翔依然会活跃在体育、娱乐圈,但精神上的刘翔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死去了。
做一个活着的全民偶像,以刘翔的经验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记得接受央视《风云会》采访时,刘翔说“08年奥运会之前,大家都不把我当人”时,从他的面部表情里我们能读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结合他在两次退赛后所受到的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质疑,这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可以解读为一种苦涩。这与刘翔的冠军一个接一个不断增多时,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寄托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公众的情绪经常性表现得不可理喻。
那么,社会大众对刘翔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呢?从一个田径运动员身上人们到底在期待些什么?很遗憾,我不得不说,这种所谓的期待,说穿了也无非是一种唯结果导向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哲学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
换言之,“体育功利主义”认为,只要能取得金牌,获得冠军,其他的一切因素都不那么重要。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无论是刘翔还是其他的体育运动员,他们的唯一功能就成了为这个体制产生尽量多的冠军和金牌。自然,在这个逻辑下人们会多么的“输不起”。
就这样,刘翔被一种体育逻辑绑架了,让奔跑在赛道上的他不是为自己在跑,而是背负着国家、体制、群众的需求在跑,自然,这会让他的步伐变得沉重而艰难。当奥运会他受伤无法参赛,却又单脚跳到终点时,这番表演,获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因为你退下场,我恼你一辈子。如果你走完了再下场,我会敬你一辈子。”有人这样说。其实退场和走完再退场没有任何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一种对观众心理上的补偿安慰。运动员刘翔,自那时起就变成了演员刘翔。
因此,刘翔如今的谢幕无论对于他本人还是观众来说,都是解脱,大家自此可以相安无事,各忙各的,不必再将不切实际的要求强加在一个运动员身上。但刘翔对于“群众”的热切期望,似乎还心有余悸,他在退役的公开信里说:“在成绩面前,我并没有重视自己的脚伤,一味地追求速度,不断加大训练负荷使脚伤由轻到重,直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被迫退赛的一幕,是我至今都不愿意再回忆的。我做梦都想在家乡父老面前,让五星红旗升到最高处,但脚伤却偏偏在备战前夕发生。”
这样子的语调,不太像是一个著名运动员的告别词,而仿佛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写检查。那种检查我们每个人都曾写过,里边总是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反思,要拿出一连串“大词”来检讨自己的错误。诸如民族、国家、五星红旗等等。看来,刘翔是深谙这一套自我检讨的说辞的,至少也是给这么多年的磨练给逼出来的。
作为一名观众,当你看到中国最知名的运动员连在退役的时候也闭口不谈运动带给他的快乐,而只是反复念叨着自己当年的受伤下场对不起祖国人民,你作何感想?我感到这位运动员活得并不算快乐,至少体育带给他的已经不再有多少快乐。他肩负的责任、压力、嘱托过多。平时从不锻炼也并无机会参与田径项目的人们凭空给了他如此多的要求,是这一切的根源。
我想起了电影《坚不可摧》里的路易·赞佩里尼,这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或许不如刘翔那么出彩,但他二战期间的传奇经历和强大的人格魅力的确能让人对他脱帽致敬,而当我们说到包括刘翔在内的中国运动员时,所有的故事集中在了他如何艰苦奋斗获得了金牌,为祖国增添荣誉。这样单调沉闷的现实,非常令人悲哀。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