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布拉格让烂片如此美丽

布拉格让烂片如此美丽

2015-04-12 23:26:0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叶克飞

专栏作家,著有《金庸政治学》

我对《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最大兴趣,并非来自导演徐静蕾和编剧王朔,也非来自素颜女神王丽坤,而是来自取景地布拉格。

去年此时与人聊天,谈及布拉格之美冠绝中欧。有人故作有文化状,称德国经济发达,比较现代,捷克经济落后,故能保持自然风貌,所以更漂亮。其实恰恰相反,布拉格这座“建筑博物馆”,正是以华美见长,处处精致雍容,甚至每个街角都极炫目。

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拍电影,画面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何况摄影的还是李屏宾,镜头所到之处几无死角,光影效果几近无敌。有如此漂亮的布景板,你对它的不满甚至会有所动摇,以至于忽略故事以及对白——包括那些看似有哲理实则泛酸的台词。毕竟,这年头“颜值”才是王道,即使是同样情节的爱情片,选择布拉格和中国内陆二线雾霾小城也是天差地别。当然,王丽坤和吴亦凡的颜值也是卖点。

徐静蕾曾说,如果爱情是一座城市,那么这座城市就叫布拉格,它是全世界的爱情圣地,代表爱情终极的状态。这话看似武断,但既然是碰上绝美的布拉格,也显得不那么过分了。

我查看了一下此片的过往新闻,“布拉格”的出现频率甚至不低于男女主角,远高于编剧王朔。徐静蕾的聪明之处,在于早早将布拉格当成了片子票房的最大仰仗。

徐静蕾确实有文艺的一面,但在导演技巧上一直不太高明,这次也不例外。王丽坤饰演的女主角金天因为男友悔婚、奶奶去世,一个人孤独地拖着行李,逃到奶奶曾经居住过的布拉格治疗情伤,抽烟喝酒、纹身蹦极,然后男主角适时出现……这个故事几乎没有情节可言,当然也没有多少发挥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一只脚踏入烂片行列。但是,有了布拉格,就有了爆米花元素。最不济,你拿它当布拉格风光片来看也行啊!

作为爱情片,荡气回肠的情节原本就可遇不可求,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落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俗套。尤其是在商业片领域,这一点体现尤为明显。对于技巧有限、讲故事能力一般的导演来说,与其弄巧成拙,还真不如在情怀和画面上下功夫。

这是两代人的布拉格故事,徐静蕾的跨国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王丽坤与吴亦凡的则发生在当下。信笺成了维系二者的纽带,并行叙事中能看得到徐静蕾的野心。半个多世纪前的爱情是名副其实的古典式,当下的爱情则狂热,但二者都在印证“坚持”二字,甚至互为佐证。若非过多的旁白显得絮叨突兀,这种并行叙事原本会是片子不多的亮点。

片子的最大亮点还是画面,或者说仅有画面。王丽坤的回眸镜头十分唯美,可引得时间凝固,也使两段爱情的交织和穿越变得顺理成章。她不仅仅与片中自己的奶奶合体,也与徐静蕾记忆中的文慧合体——那几乎是徐静蕾过往角色中最有存在感的一个。以至于她终于摆脱情伤时,我还轻舒一口气。她对前男友说“要不是你这个王八蛋,我怎么知道世界有多好”,无端端让我想起那句“谁年轻时没碰上几个人渣”,那种话糙理不糙的快意,伴随着王丽坤的颜值迅速升腾。

如果抛开蹩脚的英文和始终不见长的演技,徐静蕾在片中的穿着还是相当靠谱的。据说这些服装均由捷克方面提供,参照了二战时期捷克的穿着风格,十分优雅复古,高腰连衣裙的文艺范儿在泛黄光影下更显年代感。

布拉格的美丽,在片中的两个时空下呈现出不同色彩,旧时古典,今时甜美。查理大桥上的相拥,即使桥上雕像一晃而过,惊鸿一瞥,仍然惊艳。我想起我在布拉格游走时的一个比喻:“给桥上的雕像拍照,就像在拍证件照,因为背景的蓝天连一丝云都见不到。”伏尔塔瓦河在桥下安静流淌,男女主角无须对白,只需要在这里一站或一坐,就能换来一些“太漂亮了”的惊呼。

布拉格广场上的提恩教堂,布拉格城堡里的圣维特大教堂,都是片中的亮色。火药塔前的牵手,在阳光下显出暖意。这座城市的文艺范儿已经孕育数百年,街角的咖啡馆,街头的卖艺者,偶可得见的慕夏作品,赫拉巴尔曾流连的酒馆,卡夫卡的过往痕迹……都让它成为文艺青年的心中圣地。因此,无论青春之爱还是古典爱情,都与这座城市十分合拍。

在宣传片里,制片方称“爱的旅程,终点是你”,其实终点是布拉格,正如徐静蕾所说,布拉格是“爱情终极的状态”。也正是布拉格,让一部烂片如此美丽。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