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张恒
《Vista看天下》杂志主笔,资深评论人。
现代社会,分工协作,通常我是相信术业有专攻的,比如去医院看病,基本不会怀疑医生的判断。可自从有孩子后,自学了很多医学常识,了解越多,我的这种信任感下降越大。
比如,在许多地方都被列入二类疫苗名录的兰菌净问题。老婆带孩子接种疫苗时,医生推荐了它,需三百多元,自费。回家给孩子用上,第二天孩子就开始流鼻血;停用一段时间,再用,鼻血又流。于是担心“疫苗”有问题,一查,许多儿科专家表示:兰菌净根本不是疫苗,而是处方药。我打电话到卫生监管机构投诉,接线员明确告诉我:兰菌净在二类疫苗名录里。
官方的回应无法获得我的信任,我仍然决定停用此药。上个月,国家卫计委终于出面表态:兰菌净不属于疫苗,而是国家药监总局批准的一种“治疗用生物制品”,不能作为疫苗使用。媒体报道,从兰菌净被当作疫苗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8年里,多少家长花着钱,在给没病的孩子吃药?
甚至,即便被当成临床药物,它都令人疑虑重重。据《财经》杂志报道,“意大利药品监管局在邮件中称,兰菌净至今仅在意大利本国销售”。而欧洲药监局在接受该杂志邮件采访时也回应:“很抱歉我们不能给你提供查询信息,因为兰菌净不是一个中央权威认证的药物,不过请留意,欧洲药监局对此产品正按中央授权进入一个科学评估程序。”而一位研究过兰菌净的中国疾控系统人士则发现:“兰菌净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既没有获得欧洲药监局的注册,也没有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准许。”
就是这样一款药物,堂而皇之被当作孩子的疫苗使用8年,人们当然要追问:处方药变成疫苗,到底谁该负责任?论者殷建光在《八问兰菌净当疫苗8年》中第一问就直指监管部门:“如果是短时间内冒充疫苗,那是工作疏忽,现在是冒充8年,这就不是工作疏忽的问题,而是工作监管的巨大漏洞问题,出现如何如此巨大漏洞,我们的监管部门脸面何在?”
有人甚至怀疑,这其中是否有医疗腐败的存在。《新京报》评论版刊登医生善水的评论指出:“一支兰菌净在意大利本土的售价大约折合人民币40元左右,但在我国售价却高达每支300多元,一次用2支,花费将近700元,如此高额的利润,其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以及商业贿赂,怎不令人猜测?”
人们无法得知其中确切关联,但不信任的种子种下,长出的就是暗通款曲的画面想象。于是,当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利用职务之便,受贿共计现金3500万元以及百套房产、百个停车位的新闻被曝出后,人们很自然想起了当下看病贵的问题。论者堂吉伟德投书《海峡都市报》写道:“医疗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对医疗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然而患者的整体负担并没有实质性下降。其间固然有物价上涨等因素,腐败成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接受央视白岩松采访时也分析道:“如果一个院长能贪污那么多的话,有多少费用会转嫁到病人身上?这可能是很多病人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从制度成本上,从社会成本上,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看似只是孤立个案,但每一次孤立事件,都会令这类负面想象加深。“毒草莓”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一周央视记者从市面上随机购买8份草莓,送到监测机构检验,结果每份里都发现了除草剂乙草胺残留。一时间,人心惶惶。但随即,无论是果壳网还是《生命时报》,都怀疑这次监测有误:作为植物出芽时使用的除草剂,不可能在果实中残留;而且草莓属于草本植物,果农是不敢使用除草剂的,因为会将草莓一起除去。但是,过往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令公众如惊弓之鸟,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过往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机构的疏失,让公众对那颗红色的水果依然充满不信任的想象。于是,当北京食安委对外公布称,全市草莓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时,评论人乔志峰用两个字回应:信谁?而网友“在下西北门吹雪”的父亲则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爸爸把我的草莓都扔掉了。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