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孙璐璐
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假日,财经记者和券商分析师们恐怕过得很忐忑。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有关央行近几天要降息的传闻就铺天盖地,加之央行一贯的休息日“出招”的作风,让不少人惴惴不安。
降息传闻拆解分析,包含着两层信息,一是会降息,二是时点就是近期,甚至近一两周之内。业界都认为目前有降息的必要。
从刚公布的4月PMI数据看,虽然较今年前几个月略有改善,经济阶段性底部或已出现,但仍创历年同期最低,说明稳增长依旧十分重要,要加快利好政策释放的速度。预计二季度将有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其中,货币政策肯定不会缺席。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降息确实是一个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因为降息实际上是影响银行贷款的利率,而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接近2/3,降息对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传导效果更快更明显。
虽然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两次降息、两次降准,有效降低货币市场利率至3年低点,但长端的国债利率、信贷利率依然高企难下。利率不降,经济增速下行难止。
因此,诸如降息、降准等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肯定还存在。只是其中蕴含了太多宽松的信号,而央行又一再强调货币政策要稳健、适度,频繁使用的可能性并不高。
预测政策的方向可能比较容易,但猜测政策出台的具体时点则难度较大。根据近期和前期多数机构的普遍预测,下一次降息或在6月底前出现。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