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增持以员工持股计划居多,但产业资本减持仍是主流
相对众多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高位减持,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采取的增持行动让投资者颇为“感动”。
昨日,康达尔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超集团的一致行动人季圣智2015年6月16日至6月17日期间通过二级市场合计购入公司171.89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0.44%,增持均价为20.73元,增持投入总金额约为3562.73万元。
统计显示,5月以来,有297家上市公司获重要股东逆势增持,进入6月后,仅半个月就有152家上市公司获大股东增持。
员工持股计划居多
事实上,高位获增持的上市公司多是员工持股计划在买入。
如武汉凡谷就是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增持了363万股。而6月15日,汉威电子的双喜盛世51号资产管理计划则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以98.1元/股的价格增持了公司89.9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50%。
6月2日,广联达发布了《关于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进展的公告》,截至2015年5月31日,其员工持股计划“德邦-广联达1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已于2015年5月6日-2015年5月7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累计购买公司股票合计39.9万股,成交金额合计1473万元,交易均价为36.92元/股。
同日,科力远发布了关于控股股东减持股份暨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股票购买的公告。公司称,6月1日控股股东湖南科力远集团减持公司股份8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9%。与此同时,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人中信证券通过定向大宗交易购买了845万股,成交金额为17.97亿元。
“目前上市公司减持行为明显高于增持行为,而在增持行为中,以往多以象征性增持为主,但是今年以来,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也逐步成为增持的主力军。市场剧烈调整为部分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带来买入良机,这类型的增持值得重点关注。”一私募人士表示道。
风格转换 减持仍是主流
今年5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累计减持市值金额为1337.2亿元,创下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高值,减持公司数量也创新高,达到757家;6月1日至16日,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累计减持市值金额为835亿元,减持公司数量为477家。从目前情况来看,6月减持参考市值达到千亿几无悬念,甚至可能超过5月份。有分析还估算,6月份整月减持市值或达1600亿元,与5月份合计将超过2014年全年。
而2015年前4个月的减持市值金额分别为491亿元、360亿元、637亿元及786亿元,2014年全年减持市值金额则为2516.3亿元。
“产业资本通常作为资本动向的先驱指标,作为股市风向标的参考意义很大。去年5-6月份行情未爆发前,产业资本就提前布局,而在去年底今年初在风格转换、大盘调整时,产业资本又率先一步撤退出来观望。”一公募基金首席分析师表示,“现在产业资本撤离一部分是高位获利盘的出货,另外确实是市场分歧很大。”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目光拉回到上一轮大牛市中,在2007年10月牛市见顶前,也出现了重要股东公告减持市值大幅增加的情况。
增持vs减持 牛市能继续吗
尽管散户和公募基金仍在马不停蹄地入市,股东也不乏增持者,可是一掷千金的产业资本却率先离场。面对近期频频巨震,市场分歧开始加大,牛市进入尾声的隐忧不断加剧。
“5000点关口虽然波动急剧增加,多空拉锯战激烈,但仍属牛市中正常现象。种种数据也表明,增量资金并未停止进场。从海外经验来看,本轮牛市上证指数从1849点到5000点,上涨1.7倍,远低于海外主要国家(如美国)一轮牛市的涨幅,也低于A股历史上牛市的涨幅。”大成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牛市并未终结,然而此次证监会对场外配资的严打,对创业板资金抽血的影响是必然的,也包括对市场投资心理的影响。因此短期来看,创业板因为整体涨幅大、估值高,可能很难有较乐观的表现。”
在上投摩根首席策略分析师吴文哲看来,每月公募新基金发行规模是观察市场流动性的核心指标。
据数据统计显示,资金仍然在不断涌入市场,上周公募基金新发行359亿元,相对于5月份2600亿元的规模,6月份公募新基金首募规模将有所回落。
“目前为止,本轮的牛市逻辑未发生大的变化;小的变化体现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涨节奏的把握方面。”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李权胜分析称,“只要国内经济底部企稳,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爆发大规模坏账风险,再加上以国企改革为代表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持续推进,上证指数超越2007年高点将是相对可期的。”(本报综合)
2015年减持
1月491亿元
2月360亿元
3月637亿元
4月786亿元
5月1337.2亿元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