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政企联手黄冈跨入新三板“快车道”

政企联手黄冈跨入新三板“快车道”

2015-11-23 00:36: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祥云股份等5家企业密集挂牌新三板,年内14家企业将上市

□本报记者郑玮 发自湖北黄冈

“又有一家企业通过新三板审核了。”11月20日,湖北省黄冈市经信委上市科科长李拥军激动地致电长江商报记者称,该市祥云股份已经通过新三板审核。至此,黄冈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了12家,年内挂牌新三板企业预计可达14家。

令人欣喜的是,黄冈也因此成为湖北省内除武汉市外,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新三板改变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命运,从融资无门到火速增值,从借款创业到身价数千万甚至数亿,这背后上演着许多神奇故事。挂牌新三板,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相关部门如何助力企业上市? 长江商报记者17日奔赴黄冈,对多位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家进行了为期4天的专访,听企业负责人们讲述登陆新三板的故事。

祥云股份 冲刺主板15年未果 挂牌新三板“曲线上市”

11月20日晚,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云股份”)董秘查炎华正开车赶赴华中科技大学商谈公司新项目。当日,该企业通过新三板审核的消息已经传遍省内资本圈。

据了解,祥云股份是以生产磷化工、硫化工等产品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员工3158人。

作为黄冈市“块头”最大的工业企业,祥云股份去年净利润超1亿元,“今年形势不错,上半年主打产品——磷酸二铵销量已经冲刺到全国第二,今年的总销售额应该可以超40亿元。”查炎华表示,随着行业趋好以及企业内部梳理完善,公司已然成为该行业的“隐形冠军”。

头顶“大块头”的光环,祥云股份也成为黄冈市第一批推荐上市的企业,从2000年开始,公司就着手准备上市。

“公司老厂建于1970年,老国企自然有很多遗留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梳理清晰。”查炎华介绍,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鼓励员工全民持股,而当时上市的要求,首先就是股东数量不能超过200个,为了解决股权分散问题,祥云股份就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

直到2003年,祥云集团率先在黄冈老区国企中完成了民营化改制,一度成为当时全省中小国企改制的成功典范。然而,此时公司却遇到了行业周期性下滑的风险,加上几轮IPO暂停,上市计划一度被搁置。

“可能是运气不太好。”查炎华笑称,每当企业想冲刺主板的时候,总是遇到各种政策问题,没想到上市计划一拖就是10多年。

随着新三板热度升温,今年5月,在黄冈市上市办和PE机构的建议下,公司管理层认为“再等下去不是办法”,决定先从新三板着手,实现“曲线上市”。

“我们以前总想着直接冲主板,从来没有考虑过新三板。”查炎华介绍,当时上市办的工作人员多番讲解了新三板的作用和未来前景,公司才对这一陌生的场外市场有了新的认知。

查炎华回忆称,当时市政府组织了至少两场资本市场讲座,邀请了一些企业管理层,还有券商等中介机构,实现现场答疑。就在其中一场中介机构协调会,一位北京的风投专家就帮祥云股份分析,公司挂牌新三板后,可以提前实现流通和融资,就算达不到融资规模,公司也可以转板,做到了“两不耽误”。

“就是这次沟通后,公司吃了定心丸。”查炎华介绍,公司立刻在8月底上报材料,并于11月20日审核通过,而如果还像之前一样死守主板,估计现在还在排队IPO。

查炎华介绍,公司已经做好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此次新三板挂牌后,将计划投资12亿元至15亿元完成30万吨合成氨生产。

兴和股份 跨上资本“跳板”两次增发后市值超5亿

同样准备上市多年,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0988,以下简称“兴和股份”)也于去年8月份达成夙愿。

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力管母线生产企业,兴和股份董事长周锦平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该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输变电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大型国家项目,产品还出口到韩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早在2008年就已经完成上市改制等系列工作,“之所以当时有这个资本意识,除了考虑到公司上市有利于长远发展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成为上市的动力。”周锦平感慨,当时,政府推动上市的力度在黄冈企业家中间已经口口相传,特别是在筹备上市初期,政府还派专人协助企业梳理公司内部结构,使得公司能在中介机构的配合下,对企业历史数据和文档、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做全面深入的审核。

最让周锦平感动的是,因为当时追求“深圳速度”,公司很多项目都是边设计边建设,相应的规章也不够完善,政府专班都帮企业进行了逐一排查。

不过,正当兴和股份踌躇满志之时,周锦平的上市梦却因为合作律所的失误而梦碎。在上报证监会的材料中,因为律所准备的文件出现纰漏,兴和股份未能通过审核。

2009年,兴和股份又遇到了IPO暂停,再次错失良机,直到2013年,全国新三板扩容。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行。周锦平察觉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毫不犹豫再次跨上资本“跳板”。作为扩容后的首批新三板挂牌企业,目前,兴和股份已经完成两次增发,引进两个投资者、7家券商、9个投资机构,成功融资7155多万元,市值更是达到了5个多亿。

今年10月,通过政府推荐和洽谈,周锦平成功并购四川省塔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这个设计院属于一类设计院资质,如果没有新三板平台,以前都是不敢想的。”周锦平介绍,自此,兴和股份成功“引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企业也由以前单纯的产品制造企业,转为制造服务企业,产业链得到了延伸。

周锦平介绍,挂牌融资之后,企业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目前正在筹建的兴和高新材料产业园占地190亩,计划投资3个亿。

鸣利来 挂牌当日融资超400万

作为今年9月抱团挂牌的黄冈企业之一,湖北鸣利来冶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3107,以下简称“鸣利来”)副总经理沈劲松感慨道,没想到在提交材料之后,4个月内就能成功挂牌。

李拥军也表示,在黄冈市,鸣利来的规模不算大,此前也不懂资本运作,完全从零开始学,但是,通过努力实现了在短短4个月内就完成挂牌,为其他黄冈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黄冈市上市办工作人员当时经常到公司拜访,给管理层讲解企业上市的好处,组织专业培训,还推荐了宏源证券、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和京都律师事务所等熟悉黄冈企业的中介机构。”通过不断学习,鸣利来高层对资本市场越来越熟悉。

沈劲松表示,在组织申报材料时,黄冈市国税、地税、环保、工商、科技、经信等部门也组织专班到企业座谈,主动给企业当“参谋”,并请鸣利来开出清单,需要哪些部门协调解决什么问题,交由上市办汇总,并责成各部门尽快落实。

如今,挂牌新三板之后,鸣利来第一次定增就融资400多万元,便借此开始征战南美市场。

“南美的矿产资源丰富,我们一直想增加市场占有率,但是因为资金和人员等原因限制,直到上新三板之后,才有这个机会。”沈劲松介绍,该公司主打产品为矿用冶金钻头,占国内35%的市场份额,从2013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地,但南美一直是行业的空白点。

沈劲松介绍,为了节省成本,此前公司开拓国际市场,都是找国内的代理机构,发展规模受到严重限制,如今,融资渠道拓宽后,很多行业内的优质人才也开始向公司聚集。

“挂牌当天就有机构表达了投资意向,包括省高投等大型投资机构。”沈劲松欣喜地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立湖北鸣利来智利销售分公司,预计将达到3000万至5000万元销售额,而鸣利来也将以此为支点,撬动秘鲁、巴西、阿根廷等市场。

而挂牌新三板之后,企业的资金问题也迎刃而解,“挂牌之后,银行对企业的实力有更多的信赖,变成主动找上门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