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有的开盘“日光”,有的拿地数年难解套,有的仍徘徊在武汉市场之外……
□本报记者 杨玲玲
大陆和香港标杆房企逐鹿大武汉,已成业内不争的事实。然而,在2015年武汉楼市成交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标杆房企在武汉市场的生存状态却出现了极大反差,命运各异。
长江商报记者连日探访发现,新进入者融创地产,首个项目融创公园壹号开盘便“日光”;九龙仓2010年在月湖拿下的“地王”,至今仍难解套;龙湖则关注武汉土地市场多年,还徘徊在市场外。房企逐鹿武汉市场,各自命运却大不相同,其原因何在?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坦言,房地产是一门需要眼力的投资,从开发商拿地建房到普通消费者购房均是如此。但是,多家在全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开发商,进入武汉市场却往往失去了这种精准的眼力。
外来军团纷纷进驻大武汉
自2012年以来,武汉市场逐渐被外地房企占据。根据大家顾问统计的2014年武汉房企土地储备情况来看,土储超过100万方的房企仅有7家,而7家中仅有2家为本土房企,其余均被外来房企占领。
今年8月,融创收购武汉美联地产旗下项目公司武汉塔子湖置业,以控股股东身份获得美联地产位于武汉后湖的联邦生活区项目。在低调入驻武汉3个月后,融创正式发布武汉战略,并称将在武汉市场寻找更多合适地块开发项目。
至此,中国房地产销售榜15强企业进入武汉的已达13家,千亿级房企中,万科、保利、万达、恒大等在武汉均有大规模投资。除了在武汉投资的百强企业外,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中小房企也在不断登陆武汉,如朗诗、当代置业等。
融创中国执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马志霞表示,“武汉仍是价值洼地,未来的城市价值有望比肩北京、上海。”而融创武汉公司总经理王迎佳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最后敲定后湖地块作为首进武汉的项目,应是缘于算账。“武汉有千万体量的城市人口,GDP全国排名前十。同时高校众多,产业基础雄厚,水陆空交通网络发达。”
蓄客一个月,在没有样板间、没有示范区的情况下,11月28日,融创在汉首个项目开盘入市。近千人到访,两小时销售257套房源,截至当日16时279套房源全部被抢空,首战“日光”。
九龙仓高价拿地酿苦果
近年来,外来龙头房企逐渐成为大武汉楼市主力军,然而并不是每一家房企都能洞察时机,风生水起。
折戟武汉的外来房企香港九龙仓,5年前在月湖拿下的地王项目,至今仍难解套。
2010年底,九龙仓拿下位于汉阳汉钢中路的月湖B地块,楼面地价8063元/平方米,创下当时武汉楼市的单价地王。该地块成交时,恰逢武汉楼市、土地市场位于高峰,彼时汉阳中心区新房均价也才8235元/平方米。
九龙仓这块地,堪称“面粉跟面包一样贵”。而在3年之前,华润在月湖片区拿地的价格,楼面地价只有3887元/平方米。2012年底,中海地产将紧邻九龙仓项目的一宗地块收入囊中,楼面地价也只有5500元/平方米。
高价拿地无奈撞上市场回调,再入市时只求落袋为安,定价向着成本线靠拢。2014年6月,磨蹭了近4年的地王项目终于开盘,并以8800元/平方米—12656元/平方米的价格出售。即便如此,九龙仓月玺首次开盘去化率仅为6—7成,价格最高的中间楼层始终乏人问津。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认为,这与房地产商自身实力和进入武汉市场的时机均有关系。“一方面,开发商资金使用效率、开工建设能力存在差异,部分房企虽然拿到地,但由于消化时间过长导致项目发展缓慢;另一方面,2010武汉楼市虽然整体发展较好,但是深受新政、加息、限购等限制性政策影响,现在政策已经放开,武汉楼市发展环境更为宽松。”
此外,四川蓝光地产更是遭遇入汉首个项目受挫。2013年9月的一场土拍中,蓝光竞得东湖开发区武九铁路走廊以南、光谷一路以东一宗地块。资料显示,蓝光以64635万元夺得该地,楼面地价4750元/平方米,溢价率达到116%。
蓝光COCO时代是蓝光地产在武汉的第一个项目,因楼面地价高达4750元/平方米,一度被预测开盘价定会过万。去年8月,蓝光COCO时代却以8600元/平方米的价格低开。
据报道,蓝光COCO时代首次开盘主推3、4号楼77—89平方米房源,原定7月开盘,但因认筹蓄客不理想一直拖到8月16日才正式开盘。进入9月,因滞销等原因又无奈推出10套均价7400元/平方米的特价房。
行业人士分析称,自2006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及本土房企扎堆进驻,光谷楼市进入鼎盛时期。业内人士称,产业园和大学城不会无限制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光谷的房价也可能会经历一个平台期。
龙湖多年仍徘徊在武汉外
中国房地产销售榜15强企业中,仅有两家缺席武汉市场,龙湖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8月28日,武汉关山长动地块拍卖中,龙湖令人惊喜地去打了一回酱油。”业内人士透露称,目前龙湖在武汉负责前期的团队增加到4人,一直对武汉市场不离不弃。然而时至今日,仍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
龙湖地产某高层曾表示,一直想进入武汉市场,但一直未能寻到合适的项目,落地一事无进展。而龙湖地产武汉负责人称,“武汉暂未拿地。”
1993年,龙湖地产创建于重庆,业务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物业服务三大领域。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项目超过100个,年销售额突破503亿元人民币。
时间回溯到2013年5月,龙湖地产在长沙举行发布会,这也是龙湖继成功布局中国西南部、环渤海、长三角、华南等区域之后,首度进军华中市场,而龙湖所选的城市,并不是武汉。
翻看2014年龙湖地产财报,龙湖地产去年的营业收入达到509.9亿元,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22.83%。其2014年的合同销售额比2013年小幅增长2%,达到490.5亿元。但是这一数字并没有完成2014年初所确定的570亿元的销售目标。
龙湖地产首席执行官邵明晓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土地,我们还是中性偏谨慎,会考虑量入为出,不会特别积极。”同时,龙湖地产高层亦向外界透露2015年不会积极拿地。
据业内投资部人士透露,龙湖一直在市场中寻找可收购的土地,然而4年过去仍未能通过收购资产方式成功进入武汉市场,在武汉校招仍然以宣传品为目的,招聘合适的工作人员需在重庆工作,待机会成熟调回武汉,但并未表明时机成熟需多久。
地产开发需要“眼力劲儿”
12月4日,韩长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房企逐鹿大武汉主要是看重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前景。受产业转移的利好,武汉近年来GDP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速。同时,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主要带动引擎,国家对武汉的政策倾斜度较大。大武汉还拥有较为可观的人口规模,且武汉对周边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仍在增加。此外,武汉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抛出了很多优惠条件。
记者探访发现,房企逐鹿武汉市场,各自命运却大不相同。
“因香港土地资源稀缺,也没有土地增值税等负担,香港房企普遍有长线投资,长期囤地的习惯。”熟悉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业内人士称,许多房企在拿到地皮后,十多年都未动工,地皮增值数倍。然而在内地,规则恰好相反,快周转是房企制胜利器。九龙仓副主席周安桥曾表示,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楼盘现金流已经转为正,“这种周转速度我们今天也没法达到。”
随着武汉市二环内城中村改造基本结束,核心区净地减少,多是旧城改造项目,相对来说拿地更为复杂,风险也增大。而几年前房地产市场火爆,开发商拿下的一些高溢价项目,由于遭遇调控,不少都陷入了赔本开发或者无力开发的尴尬境地。
“全国知名房企纷纷入汉拿地,土地或房企的并购现象也更加频繁。”湖北中原研究中心经理杨丽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因为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特别是像武汉这样由于历史性因素,很多市中心优质地块都集中在本土开发商手中的市场,外来房企想要拿到好地,做成好项目,可以通过公开的招拍挂市场竞拍得地,但是这个途径付出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都较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