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未来五年中国决胜全面小康

未来五年中国决胜全面小康

2016-01-18 01:00: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改革开放走过的37年路程,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成就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从人均GDP不到200美元,上升到7800美元左右;从一个绝对贫困的国家,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五年规划是实现这一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未来五年即2016-2020年,是实现中国提出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后窗口期,还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其发展至关紧要。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在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忽忽一瞬,但无论对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还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即将结束的“十二五”,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回首这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有目共睹,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滋味。

然而,被专家学者定义为中产的人群并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瑞信和西南财大的统计数据都是以美国中产的个人财富标准为标准的,为什么却不被相关人群认可呢?同时,无论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间阶层和中上阶层的比例都明显较低,而认同自己是中下阶层和下层阶层的比例则相对较高。

说到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过去几十年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下,出现了一种社会心态,即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是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受益者,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步步提高,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尚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从正面来看,这种社会心态能激发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更努力地追求,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伐的逐步放慢,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更注重发展质量而不是数量,过高的物欲期待和不满足心态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当下,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能难以维持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需要适应新常态,社会心态也需要适应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多数人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成为社会主流的中等收入者具有平和、知足、快乐、健康的小康社会心态,金钱和物质不再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精神追求、文明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价值更主要的体现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培育小康社会心态”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十三五规划建议: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协调区域、城乡发展

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

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

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