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宝银系将反诉 崔军被指难过资金关隘

宝银系将反诉 崔军被指难过资金关隘

2016-02-01 00:07: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与新华百货艰难角力,业界称崔军“短贷长投”极易引发资金链风险

□本报记者 沈佑荣

短短三日内,宝银系掌舵人崔军两次独家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将反诉新华百货”。

面对1月29日新华百货的一纸诉状,1月30日,崔军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已经转告律师团,起诉新华百货。而在1月27日,崔军就曾向长江商报记者表达过,“将反诉对方”。

此前,1月27日,新华百货证券事务代表李丹曾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董事长已获得董事会授权,将起诉宝银系违规及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果不其然。两日后,新华百货公告称,已向法院递交诉状,法院已受理。《公告》显示,新华百货起诉宝银系存在严重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违规增持、减持股份的行为,违法操纵股价的行为。

事实上,在私募领域,崔军的举牌行为被视为“另类”。

“本来是财务投资,偏偏要去做产业资本投资。”1月28日,华中一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作为阳光私募产品,用客户的钱去争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位置,开了行业先河。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自2015年2月开始,崔军七次举牌新华百货,并与其原第一大股东物美控股展开了一场增持“竞赛”,期间还高调地向全体股东发出一封信,宣讲其五项议案。在夺权未果情况下,增持32%,超越物美晋升为第一大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崔军的举牌行为导致新华百货增发流产,而其本人也陷入爬虫式的要约收购之中。

“并不看好宝银系争夺新华百货大股东结局”。华夏基金一人士亦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阳光私募资金主要来自市场,流动性较大,去做产业资本投资,属于短贷长投,宝银系极易爆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针对崔军试图控股新华百货真正目的、短贷长投的资金承压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崔军发去了采访函。崔军回应,不宜答复。他称,近期将在合适之时公告。

控股权之争升级崔军将与新华百货对簿公堂

跌宕起伏的新华百货控股权争斗还在持续发酵。

1月27日,新华百货证券事务代表李丹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董事会已经授权董事长曲奎对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兆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宝银系”)提起诉讼,两天后就有公告。

果不其然。1月29日晚间,新华百货公告称,已向法院递交诉状,法院已受理。《公告》显示,新华百货起诉宝银系存在严重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违规增持、减持股份的行为,违法操纵股价的行为。

新华百货提出的诉讼要求为,请求法院判决宝银系自去年6月2日后增持的股份无效,并在二级市场上抛售,如有溢价所得全部赔偿给上市公司。此外,在法院判决生效前,宝银系不得对上述股份行使表决权、提案权等股东权利,不得自行处分股份等。

“我们已转告律师团,也会起诉他们。”1月30日中午,长江商报记者就此事联系崔军,得到了他看似有些气愤的答复。而早在1月27日,他就向长江商报记者表达过这一观点。当时,记者提及他举牌行为及新华百货可能起诉之时,崔军就表示会反诉。

针对新华百货与宝银系诉讼案,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从诉讼中可看出新华百货西部背景端倪,如对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化商业运作知之不深等,诉讼的依据和理由,主观方面较多,也有不少模棱两可方面。

湖北忠三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怡则表示,从诉讼请求看,新华百货主张宝银系增持行为无效,需要举证证明宝银系的增持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不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范畴,《证券法》中的禁止性规定也有待法院认定是效力性规定还是管理性规定,故相对来讲新华百货举证难度较大。同时可以看到,宝银系在2015年6月之前就有违规行为,但新华百货仍以当年6月2日作为起诉时间节点。

至于宝银系的表决权、提案权等,应申请保全。这一措施对新华百货原第一大股东非常有利,物美控股方可通过一系列对其有利的议案。

七次举牌晋升第一大股东

上升至司法层面的控股权争夺战源于宝银系的七次举牌。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宝银系向新华百货发起进攻始于去年2月,通过三个账户持续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新华百货股票,不过,在去年三四月间,宝银系还两次卖出部分股票,只是卖出行为发生在第一次举牌前。

进攻新华百货,不乏与大股东之间的“斗法”,宝银系的野蛮人本性也暴露,导致新华百货第一、二股东上演增持竞赛。

去年4月28日,宝银系持有新华百货2256万股,持股达到10%,二度举牌。而在4月,宝银系近10个交易日进行了操作。7月8日,宝银系通过三个账户大举增持新华百货,合计买入1145.3万股,第三次举牌,持股比达到15.08%。7月16日,新华百货公告称,宝银系第四次举牌,持股比达到20%。当时第一大股东物美控股持股26.9%,市场认为宝银系向物美控股下了战书。

面对来势汹汹的野蛮人,物美系也是阻击不断。

去年5月底,新华百货抛出10亿元定增预案,按照定增计划,物美系将认购九成股份,持股比将升至39.59%,市场一度将其解读为应对宝银系举牌逼宫而特意推出的。不仅如此,担心定增尚未实施,宝银系抢先,7月20日,物美系又出手增持,持股比升至30.93%。

不过,物美系的步子迈得太慢,远不如宝银系大幅增持的速度。继去年7月份持股达到20%后,八九月份,宝银系持续不断增持,截至9月14日,持股比已经上升至30%,与物美系持股比相差不足1%。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二级市场上,随着股权增持竞赛的上演,新华百货股价也是坐火箭般上蹿,股价从去年2月的15元一路飙升,至去年12月9日达到37.13元,涨幅达250%。

除豪掷巨资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外,宝银系还玩起舆论战。去年6月2日,宝银系在官网上发出《致新华百货全体股东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提出五项议案,如成立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等。随后,宝银系三次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改组董事会、宝银系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等。遗憾的是,尽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了,但宝银系的13项议案均以失败告终。

宝银系的大肆夺权行动也不断上演。13项议案失败、改选董事会未果,宝银系再一次启动了增持计划,并直接导致了新华百货此前的定增计划流产。

依照相关规定,增持至30%后,宝银系可在豁免要约收购义务的前提下,每12个月增持新华百货2%。12月8日,宝银系增持2%,持股比升至32%,超越物美系的30.93%,晋升为第一大股东。

七次举牌成为新华百货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但宝银系并未控制上市公司,与原第一大股东的控股权争夺战更加白热化。

“短贷长投资金承压,崔军成功几率不大”

貌似强大的“野蛮人”实则风险暗存,资金短缺或许就是其命门。

1月28日,华中一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作为阳光私募产品,通常是做财务投资,赚钱获利回报投资者是第一要务,但宝银系将客户的钱拿去争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位置,做的是产业资本投资。

华夏基金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并不看好宝银系争夺新华百货大股东结局,阳光私募资金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客户可能随时赎回,去做产业资本投资,属于短贷长投,宝银系极易爆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实际上,宝银系的资金链已经承压。新华百货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至2014年底,上海宝银创赢总资产仅为2747.58万元。

此外,宝银系麻烦连连。去年6月,宁夏证监局对宝银系作出40万元的处罚,崔军个人亦被罚10万元。目前,崔军已向证监会申请行政复议。

近期,就在宝银系与物美系股权争夺战陷入僵局之时,崔军旗下合伙企业却打了退堂鼓。去年12月6日,崔军收到法院应诉通知书,合伙人请求法院判崔军向其支付自2010年3月29日成立之后产生的有限合伙企业利润,暂估值327.43万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对此,上述华中基金经理解读称,虽然退伙的资金不多,但这些合伙产品如果陷入新华百货股权争夺战中,就会给产品带来流动性风险。

有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崔军用实的举牌增持和虚的虚张声势结合起来,一心要控股新华百货,但其收购或增持属于小卒过河只能向前,一旦无法实际控制新华百货,就会像宝能攻击万科一样,无法通过与上市公司发生重组而获利甚至偿还私募融资。

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判断称,在此轮控股权争夺战中,崔军不成功几率很大,真正对簿公堂对各方都不是好结果,崔军攻击新华百货的目标是赚钱,且崔军并没有保险公司作为后援,资金弹

药有限,所以不排除物美、新华百货以让崔军可以接受的价格处置其持股,让其减持退出的可能。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崔军亦曾进攻过多家上市公司,最终均以减持获利出局。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还发现,截至目前,在A股市场,尚无私募产品通过二级市场野蛮增持进而控股上市公司的先例,即便是被查的泽熙系徐翔,虽然实际控制了大恒科技等上市公司,也都是协议收购。

至于控股新华百货真正目的、短贷长投的资金困局等问题,崔军回应长江商报称,经咨询律师,暂不宜答复。


私募大佬崔军“另类炒作”资本路径



长江商报消息 增持与高调宣传虚实结合“凑人气”,逼宫大股东炒热股价后减持套现

□本报记者 沈佑荣

在资本市场上,宝银系掌门人崔军可谓另类。

“私募产品追求的是财务投资,是尽可能快、尽可能多的赚钱。”华中一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私募领域,基金经理大多言行谨慎、颇为低调,但崔军偏偏相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将基金产品取名为最具巴菲特潜力,多个场合高调宣传其惊人业绩,但崔军在业界的名气并不大。上周,长江商报记者询问了多名基金经理、投行人士等,均称未曾听说过崔军此人。

那么,崔军为何要别出心裁地表现出高调做派?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私募大佬,崔军有其独特的炒股路径。一般情况下,崔军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增持、举牌一家上市公司后,就会大造声势,吸引市场、中小投资者关注,然后提出改造董事会、调整上市公司发展方向等议案,联合股东向大股东逼宫,通过实的增持与虚的舆论相结合,炒热上市公司,最后在适当时机减持获利出局。

“大肆宣扬的结果,是吸引投资者关注,购买他的产品。”1月27日,华中一资深投资者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曾听过崔军讲课,尽管专业知识讲得一般,但一些股民还是会购买他的产品。

针对市场质疑其“另类炒作”进而拉升股价,1月30日,崔军回应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经咨询律师,不便答复。

业内名气与高调做派相反

相较于私募大佬王亚伟、正在接受调查的泽熙系徐翔,崔军的名气并非来源于其不菲的业绩,而是吸人眼球的大肆宣扬及高调做派。

公开信息显示,证券从业超过22年的崔军身兼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兆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宝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董事长,曾获得过1998年全国博经闻荐股比赛冠军、2001年万联杯实盘股票比赛冠军,此外还获得2010年度最具潜力私募精英冠军、2011年度最佳私募新星、2012年股票多空仓策略对冲基金冠军、2014年私募基金冠军等。

崔军自我介绍称,有丰富的大资金管理投资运作经验,深谙大资金操作手法和技巧,坚守价值投资 ,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永远坚持0.4元买1元的原则,投资理念是70%巴菲特的价值投资、20%拉瑞威廉姆斯、10%威廉·欧内尔的投资理念。

公开资料还显示,2014年,其旗下“最具巴菲特潜力对冲基金1期”以303.6%收益夺得私募冠军,并被《500倍基金网》 评为最具巴菲特潜力基金经理。去年,崔军系基金逆势斩获608%收益,位列全部股票策略对冲基金收益第一名,前十名独占两位。

“2006年,成功投资了云南铜业、江西铜业、驰宏锌锗等涨幅达10倍至25倍的超级牛股。”华中一资深投资者称,崔军曾在多个场合介绍其骄人业绩。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崔军在业内的名气与其宣扬的恰恰相反。

华中一私募基金经理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基金经理的名气不在于宣扬,而在于实实在在的业绩,比如王亚伟、徐翔、叶飞等在行业内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去年崛起的黑马基金“象舆行-思源1期”,在非结构化的股票策略型私募中,以全年收益率423.06%夺魁,执掌该只基金的人被挖出叫陈文,备受业内关注。“什么荐股比赛冠军、实盘比赛冠军,这些都不足为信。”这名基金经理说。

据了解,第三方机构私募排排网会定期公布私募基金的收益、净值排名。

长江商报记者登录该网站查询,在净值及收益率前50名中,并不见崔军执掌的基金身影。

“确实也有几次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但并非宣传的那么牛。”有基金经理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对崔军的作风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此人。

上周,长江商报记者先后向华夏基金、国泰君安投行部等人士打听崔军之事,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崔军此人。

不过,崔军经常登上媒体头条,属于媒体人眼中的私募大佬,一有关于崔军的举牌上市公司行为,就会很快见诸媒体。

通过与崔军的简单接触,长江商报记者的印象是很热情、有个性,梦想远大。崔军表示,旗下公司是复制巴菲特思想的合伙制企业。

为博眼球惯于高调行事

在10多年的基金生涯中,崔军行事一向高调,而业内人士表示,其吸引注意力的动机更大。崔军旗下公司官网显示,2007年4月,崔军参与了私募对决公募,成功推动银丰基金封转开。当时基金银丰6折交易,是合同最特殊的封闭式基金之一。合同中约定,基金成立一年后,如果持有人大会通过,并获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基金银丰可提前封转开。崔军嗅到其间的套利空间,大量买进,积极推动封转开。当年,该基金4次分红,总计每份分红1.7元,覆盖了投资成本,消除了折价,由最初的6折涨到95折,净值也屡被抬高,崔军单方获利超200%备受关注。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2008年,崔军围攻上市公司赛马实业一度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轰动,成为国内私募要求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首例。崔军以董事角度向赛马实业提出四项要求,涉及到高分红方案、在山西建设水泥生产线等,其中有两条涉及组建投资部,由崔军执掌5000万元进行证券投资。

崔军的高调远不止这些,最有名的可能是向多家银行提建议举动。

2011年7月,招行发布配股公告,崔军跳出来反对这一配股方案,认为价格打压股价伤害股东利益,建议将融资方案改为向股神巴菲特增发H股,以稍高于市价给予巴菲特3—5年的优选认股权,惠利所有股东。

2014年,崔军还撰文指出,交通银行市价仅3.77元,只有净资产5.92元的0.63折,被严重低估,为提振股价,建议发行1000亿元优先股。

除了交通银行外,他还建议光大、浦发等15家银行采取这种优先股方案,一半资金回购股票并予以注销,一半资金补充资本金,股价涨高后强制优先股转成普通股,上市银行由此进行这种无风险回购股票套利。崔军还专门给这些银行掌门人写信,推行他的关于发行优先股建议。

当年四季度,国内10多家银行发行了优先股。至于是否是崔军的建议发挥了作用,尚无从证实。

此外,崔军还发表公开信建议兴业银行中小股东在临时股东会上一起否决《用50亿在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购置营业办公大楼的议案》,并希望中小股东一起提出用这50亿回购公司股票的方案。

多名投资者称,崔军的这些另类之举在当时备受争议,甚至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向长江商报记者称,崔军的建议,大多没有被采纳。

在武汉商业领域,崔军也曾掀起过一场风波。

2013年10月,崔军发布公开信称已经与第二大股东等重要股东达到共识,改选武汉中百集团董事会,联合股东持股比超过中百集团的控股股东武商联。而在此前,崔军已经向中百集团全体股东发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五项议案。1月29日,一名熟悉崔军阻击中百集团的武汉商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崔军联合股东改选董事会的意图并未实现。

倡议多实施少 股价拉升后迅速减持

资本市场中另类的私募崔军,有其独特的炒股“炒作”路径,并从中获取丰厚收益。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崔军在二级市场上投资炒股有一个惯常手法,那就是选取一家流通盘不大、股权较为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不高的上市公司,先在二级市场上低价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然后针对性提出一些公司发展建议,通过发布公开信、向上市公司掌门人发函、提出诸多改选董事会的议案等方式。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崔军均站在中小投资者立场上,所提议案似乎均以中小投资者利益代言为切入点,往往能吸引中小投资者关注,进而逼宫大股东。大股东要么增持,要么对公司的规划、管理作出一些改变。如此一来,股价就会拉升。风波过后,崔军则开始减持套现,获利了结。

“仔细研究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做派。”华中一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崔军的做法,一方面能引起中小投资者关注,甚至是附和崔军采取进一步行动,逼宫上市公司大股东让利,从而实现私募基金的财务投资效率。

在长期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并购的张强看来,崔军高调的目的无非是投机,这符合私募基金追求利润最大化逻辑。

“什么伯克希尔控股公司,都是瞎掰。”张强说,伯克希尔是股价昂贵的股神旗下公司,但那是50多年积累的结果 ,不是说说就能成的。况且,崔军说得多,真正实施的少。至于其从上市公司抽血组建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炒股的倡议,更是不靠谱。

但在山西证券一人士看来,如果崔军真的控股了新华百货,推动资产重组,获得的收益将远超财务投资。从这方面看,也不能完全排除崔军全都是务实的可能性。

1月27日,长江商报记者向上海宝银创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去采访函,专门提及崔军针对一些上市公司的倡议多为虚言,比如设立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几年前就曾提过,从未付诸实施。崔军回应称,目前正处在新华百货的股权纠纷中,律师担心涉嫌违反信披,不便答复。他还称,对于记者提及的包括新华百货股权争斗案的问题,将于近几日在公司官网上公告。但截至发稿时止,仍未在其官网上看到类似公告。

崔军“另类”炒作路径

1.减持获利出局

2.二级市场上增持、举牌 

3.大造声势,吸引市场、中小投资者关注

4.提出改造董事会、调整公司发展方向等议案

5.逼宫大股东对公司规划、管理作出改变,炒热股价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